播種期
水田冬季裡作,播種期之適當與否,不僅影響小麥的生長與產量,且與次年一期水稻的插秧及生育有密切的關係。台灣小麥播種適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此期間內雖可播種,但於11月上中旬之間播種者,才能提高產量及品質。如第二期水稻成熟較碗時,可採用糊仔栽培,以爭取小麥播種適期。
一般而言,播種愈晚,產量愈高,因播種愈晚,生育日數愈長,營養生長及生殖生長愈能充分發揮,因小麥穗數增多,穗大及粒大飽滿而增加產量;惟晚播小麥雖然增產潛力大,但因晚播遲收,產量較不穩定,通常在11月15日以後播種者,必須在3月以後才能收穫,而生育後期常遇高溫多濕氣候環境,導致銹病、白粉病等之發生,致小麥植株容意倒伏及穗上發芽。
小麥若過早播種,則其營養生長日數縮短,而發育尚未完成,即進入生殖生長,使小麥有效穗數減少,穗小、粒小、產量偏低。
播種量
小麥播種量應依種子發芽率、品種分蘗力、施肥量之多少及種子大小而定。每公頃播種量以100~120公斤為宜。但如發芽率低於85%時,應酌於增加播種量。
施肥量及施肥方法
一般小麥的營養生長期(自播種到幼穗形成期),日數短,約20~25日,所以小麥田的肥料應著重於早期之施用,以促進分蘗及植株初期之生育,在幼穗形成期(約為播種後25~35天)前施用完畢,以促進肥效,增加有效分蘗。過晚施用則會造成無效分蘗之產生,延遲生育,造成減產。施肥前應先行灌溉,使田面濕潤土壤保有適當濕度,且宜在小麥葉片露水乾後再行撒施。
表二:小麥每公頃之標準施肥量 |
肥料種類 |
肥料用量
(公斤/公頃) |
施用方法(播種後) |
7日 |
21日 |
35日 |
氮素 |
120~150 |
50%
(40%) |
50%
(40%) |
--
(20%) |
磷酐 |
30~80 |
100% |
-- |
-- |
氧化鉀 |
60~90 |
60% |
40% |
-- |
堆肥 |
7,500~12,000 |
播種時施用 |
灌排水管理
小麥為忌濕及祭浸水的作物,如於排水不良環境下栽培,影響其發芽及生育甚大,因此如於排水較差的田地栽培時,播種前預先於四周開一環溝以利排水。
小麥自播種至抽穗期間,如有適當之降雨或灌溉方能正常成長;但齊穗期後至成熟後期則不太需水,生育後期如水分過多會延遲成熟,且容易發生倒伏,所以麥田的灌溉須注重於前半期,而後半期應注意排水,使田面保持乾燥。
全生育期間麥田內不宜有積水狀態,所以灌溉時應注意切勿積水,如遇降雨量多時,應立即排水。因土壤太濕或浸水,濕氣迂迴不散的地方,易使小麥根部養分吸收及光合作用受阻,影響生育以致葉片黃化,若再遇高溫,則易發生蚜蟲為害及誘發白粉病、銹病等病害。
除草
冬季裡作不整地栽培小麥,由於沒有打破表土,且有乾稻草或草灰覆蓋土面,所以雜草的發生較少,只要拔除較大的雜草即可,但若雜草不少,可視雜草種類選適用性殺草噴劑噴除之。
病蟲害防治
台灣小麥栽培時期恰為低溫乾燥的季節,病蟲害發生較少,生育初期病害較少,蟲害較多,尤其前作物若是旱作,易遭夜盜蟲切根,因此盡量與水稻輪作或播種前可先施用地下害蟲藥劑毒殺。但在抽穗前後如遇高溫、多濕、多霧氣候,容易誘發銹病、白粉病及穗枯病,其中穗枯病為近年來發生最嚴重之病害,新品種台中34號具有抵抗性,惟如發現初期病癥時,應立即施藥防治;另在開花期及成熟期間,有赤黴病,如發現初期病癥應即時施藥防治。另蟲害主要為芽蟲及螟蟲為害。
預防病蟲害,主要以栽培抗病品種;不可密植,注意通風及光照;注易施肥,勿偏用氮肥,酌施鉀肥增加抵抗力;及以藥劑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