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報告專訪劉基生班長【樓宇涵】
「能夠看到這麼漂亮的view,比最後收成賺錢還要值得啦!」看著自家鴨寮旁逐漸黃熟的小麥,在東北季風吹拂下彎腰擺首,劉班長忍不住有感而發。
長年養鴨的他,前年接手家中農地,結識施明煌後,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和喜願共和國契作0.7公頃小麥,頭一次種田,連小麥跟雜草都分不清楚,但也因為是農業門外漢,他充分遵守施明煌交代,不用農藥化肥、不毒鳥,讓小麥自然生長,想不到竟一鳴驚人,長得比許多種了三、四年小麥的農民還要好。
大城小麥就跟當地人一樣強韌,只有發芽初期比較需要水,東北季風、乾旱攏不驚,「隨便餵、隨便大」,劉班長除了一開始放水、整地,之後就沒花過一毛錢,去年小麥壯遊,許多人看到新同學劉基生的成果忍不住羨慕:「這裡要沙有沙、要水有水、要肥料旁邊還有鴨糞。」
2012年七月產銷班成立,當初動機是試種的心態種植小麥,當時政府在雜糧轉做方面是沒有補助,小麥不需時時照顧,不需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及成本,最主要的是小麥收割販賣後還有錢賺。
推動小麥種植的經過,第一年種植面積九公頃,因為冬天沒有適合種植的農作物,農夫冬天就不下田耕作,所以冬天就種植小麥,因為投入的成本較低,所以冬天農民也有收入。第二年面積大約50公頃,今年種植面積大約180公頃,應該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喜願種植面積大約150公頃,也因為喜願的磨粉廠在大城鄉旁,大城鄉為小麥種植專區,種植面積應該也會增加,有關小麥的加工食品也會多樣化發展,讓國人吃到美味的小麥製品。
目前大城產銷班所面臨的問題:因為人口外流,從事耕作的人員多為老人家,要改變他們種植的方法(例:不灑農藥、化學肥料及除草劑)需要花很多的精神和時間說明及溝通,因為都是小農小戶也無法種植很多。其次是鳥類、蟲害問題,因為抱持「鳥吃一點,蟲吃一點,人也吃一點」有機耕作,友善大地的概念,希望面積擴大後能分散風險。
劉班長對於大城鄉期期望是希望大城鄉成為種植小麥的第一品牌,提起小麥就聯想到小麥的故鄉是大城鄉,所以必須將種植小麥的優點,推廣到大城鄉各個地方,讓大城鄉成為台灣小麥重鎮。
【樓宇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