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大城小麥
研究報告 報告參訪喜願辦公室 報告專訪施明煌總兼
報告參觀喜願製粉所 報告參訪喜願麵包 【報告大城小麥】
報告專訪劉基生班長 報告專訪魏明谷縣長 研究筆記

報告參觀大城小麥

活動請參考2015/02/06參觀大城小麥

 

標題:

2015/02/06報告參觀大城小麥

內容:

2015/02/06報告參觀大城小麥【卓相妘】

參加成員:
指導老師:林東毅、
義工家長:卓訓德、劉育娟
學生:吳優、陳炘茹、卓相妘、林柔霈、許妤靜、蕭宇伶、 王心岑、曾鈺婷、樓宇涵、陳品玲

       大城鄉位於彰化縣最西南端,是以農畜業為主的鄉鎮,主要種植作物為稻米和雜糧等,大約50年前大城鄉就有種小麥,復種小麥不僅可以提高國內糧實自己率,也可以改變大城鄉的地景。

       雖然大城鄉目前所栽種的小麥面積生產量也許僅有台灣每年進口小麥的萬分之一,但這萬分之一已逐漸在改變小鎮的風貌,也是台灣農業的大躍進。 大城小麥主要品種為「台中選二號」,蛋白質約12%,比中筋略高一點。研究指出小麥種植以溼度影響最深,相對濕度越高,「麵筋指數」越低,也就是製成麵包的特性越差;溼度88%是蛋白質含量的臨界點,在這之前濕度高,蛋白質高,超過後蛋白質會開始下降。因此,台灣小麥適合種在高溫、低濕、高日照的地方,大城正符合這樣的種植條件。

       小麥成熟季節,一望無際的綿延小麥田,飽滿的金黃麥穗隨風起舞,此起彼落麥草浪,詩意篇篇。這幅美麗的畫面就在此時映入我的眼簾---大城鄉小麥田。趁著太陽還沒有下山,同學們紛紛忙著取景要和挺拔直率的金黃士兵拍照。 昔時只見於國外的風景或影片,如今已呈現在彰化南部風頭水尾的大城鄉,耕種面積已接近200公頃的麥田更為壯觀。

       大城的小麥不但提供國人最健康、天然的五穀雜糧,更致力於讓國人不再一昧依賴進口的穀類。 此次的參訪旅程不僅讓我大飽眼福,更深深的感受到農友對農作物的熱情。 【卓相妘】 。


 

內容:

2015/02/06報告參觀大城小麥【吳優】


       2月6日我在大城天氣晴,大城鄉位於彰化縣最西南端,是以農畜業為主的鄉鎮,主要以稻米維糧等作物,由於農村人口逐年老化,年輕一代外移都市,加上糧食風暴、缺水休耕等因素,大城鄉已不再與昔日的繁華相比,然而這趟旅程卻讓我再次去觸碰到最真實的感動。

       小麥為萬殼之王,中國有句諺語「南人食米,北人食麥」,從小到大所吃的食物中有一大半是以小麥做成的,除了米飯以外,小麥所製成的食品更是豐富了滿桌的佳餚,傍晚時分來到大城鄉我與同行的同學們前去參訪劉班長,每位同學可都說是做足功課,一開始大家神情嚴肅的發問著,僵硬的發聲緊張的氣息瀰漫在四周,沒多久就被劉班長對小麥的熱情打動,現場也熱絡了起來,農人的純樸,樂天知命,不貪不取的性格,在訪談中深深吸引著我,雖然大城鄉目前所栽種的小麥在面積生產上也許僅有台灣每年進口小麥的萬分之一,但這萬分之一已逐漸在改變小鎮的風貌,從劉班長充滿熱誠的口中與眼神裡看到的不只是農村的改變 ,也是台灣農業的大躍進。

       記憶裏台灣小麥大多仰賴進口,也因為國外土地面積廣大,在生產與收割方面的成本總是更勝一籌,價格無法也和國外競爭,對國內麥農來說可是一大衝擊,麥農透過創新研發,兼顧好品質,種植出優良小麥,從小就聽家裡的長輩說:做人的根本要「敬天」「謝地」「惜五穀」,雖然家中祖父以前的長輩是務農的,但對於農業知識僅限於報章雜誌、媒體資訊等等,透過這次喜願小麥的活動,有幸對於台灣小麥更加了解。 【吳優】 。

 

內容:

2015/02/06報告參觀大城小麥【陳炘茹】

       悠閒的在麥田間晃來望去,漸黃的麥穗牽著陽光和風一起搖頭晃腦,鳥兒看起來也迫不及待的想要參與,嘰嘰喳喳個不停。瓢蟲則默默的依偎在麥梗上,為小麥增添色彩。而我則和瓢蟲一樣靜靜的望著這無限延伸的風景,沒想到在台灣 --我生長的家鄉彰化,就可以看到這麼好的景緻。

       原以為小麥只有國外才有,因為麵粉都是國外進口的,原來台灣在先民渡海拓墾時期,日治大正八年齡(1919年)從台中至台南沿海一帶推廣種植小麥。但在外國廉價麵粉的傾銷下,小麥漸漸走入回憶。2011年,在眾多人的期盼下,國光石化離開大城,政府立即擬定「彰化大城鄉經濟正興方案」,打算推動近50公頃的有機農業,兩年過去了,有機專區卻仍在紙上談兵。大城鄉親等不下去,自行嘗試用友善環境的方式種了10公頃小麥,沒料到竟然成為大城脫胎換骨的動力。

       小麥是旱作,大城靠海,砂質土壤排水良好,許多作物畏懼的東北季風,反而讓小麥更通風可減少病蟲害,很適合種植小麥,他們採用友善環境種植,不施化肥不用農藥,但無農藥也帶來了另一方面的損失,當地小麥產銷班的劉基生班長使用雨傘、風車嚐試趕鳥,卻沒辦法,「就給牠們吃吧!鳥吃一點,蟲吃一點,人吃一點。」 這種豁達的想法,正是我們現在所欠缺的,人的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如今我們能望著這好幾公頃的麥田,聽鳥兒的叫聲,觀察昆蟲的生態,都是因為他們的友善管理。 隨著小麥的增產,大城家政班也拿出老人家壓箱寶,自製手工麥仔粿、爆麥香,鄉農會也推出多項小麥加工產品,希望將大城打造成小麥之家,要證明風頭水尾小鄉鎮,不靠工業也有黃金未來。

       今年大城小麥種植面積已達180公頃,並計畫成立小麥專區,靠著大家一起努正營造台灣小麥新故鄉的品牌形象及地位,透過小麥讓更多人認識大城鄉。 【陳炘茹】

參考資料:20140217上下游記者林慧貞擺脫國光石化陰影,大城小麥全台第一



 

內容:

2015/02/06報告參觀大城小麥【許妤靜】

       2011年,大城送走國光石化後,行政院立馬擬定“彰化大城鄉經濟振興方案”預計推動50公頃有機農業,但一直都是紙上談兵,當地子弟決心靠自己,抱著嘗試的心態,前年用友善環境種了10公頃,沒想到意外得到好成績,連農改場都讚嘆道:“大城鄉可能是全台最適合種小麥的地方!”

       去年大城小麥耕地擴展到百公頃,今年已經破有180公頃,小麥耕地成為全國第一。 小麥產銷班班長劉基生長年養鴨,前年接手家中農地,是農業門外漢的劉班長連小麥和雜草都分不清,但也因此,更加的遵循施明煌總兼說的話,不用農藥化肥,不毒鳥,讓小麥自由,健康的成長,沒想到種出來的小麥比已經種了兩三年的農民種出來的好! 劉班長和施總兼無心插柳柳成蔭,本來位於風頭水尾的大城,反而適合粗放農業。而強勁的東北季風更成為了天然的除蟲劑,這件事更印證了「凡事只要還沒被證明是不可能的,那這件事就有著無限的可能」。 【許妤靜】

 

 
東南喜願小麥探索隊版權所有.請勿拷貝及抄襲
Copyright © 2015 Explore Tea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