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目前位置 趣聊酒事 飲酒文化
 
 
   飲酒文化是指酒在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酒的製法、品法、作用、歷史等,都跟酒本身的物質特徵有關,而品酒所形成的精神內涵則是製酒、飲酒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態。
   自古以來人跟酒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酒在文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極具重要的角色,舉凡娛樂、創作、解憂、消愁、相聚、抒懷皆離不開酒,故酒在文人的生活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如杜甫、李白一生都與酒為伴,杜甫從十四歲稱「酒豪」,不論何時何地都必須喝酒,既便是困頓流離、典當衣服、賒債也要買酒。李白更是「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會傾三百杯。」,歷史上也流傳了許多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酒的文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對文學藝術、醫療衛生、工農業生產、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有著巨大影響和作用。
 酒是世界上各個民族皆擁有的文化之一,而飲酒的習慣也因各地風俗習性、地理環境與氣候等不同而有所差異,進而形成各地不同之飲酒文化。
 
台灣   文酒  拼酒
   不知從何開始,豪飲、拚酒成了台灣文化的一部份。最早的XO白蘭地、威士忌、皇家禮炮廿一、陳高,以及葡萄酒,串成了台灣的拚酒文化。台灣人喝酒的「品味」,隨流行而改變,豪飲的乾杯文化卻不曾改變。
   根據行政院一九九六年統計,台灣一年喝掉一億一千二百三十四萬打各類酒,總值為新台幣八百四十一億元。台灣人喝出了「酒不僅是文化,也是價值,更具權力意涵。」文化評論者南方朔以法國紅酒為例,顏色如血般的紅酒,除了被視為精力的象徵,也代表了權力意志。南方朔在〈論述.權力.變遷──台灣飲酒文化論〉一文中提及,台灣早期知識份子的「文酒」起源於明鄭,擴充於清代,光大於日據時代中前期。
   隨著新文學興起,台灣的文酒文化也就無以為繼了。南方朔一語道破「文學形式、社會形式、飲酒的形式彼此同源,一環打破,全盤皆碎。」,沒有了詩詞後,也就失去了雅致的詩酒文化,藉此取而代之的是歌謠。「飲啦!杯底不可飼金魚……」「有緣,沒緣,大家來做夥,燒酒喝一杯,乎乾啦!乎乾啦!」從老歌到現在的流行歌曲,不少歌與酒有關,無不極盡勸飲之能事,疾呼大家「乾杯」。
 
日本   清酒
   自19世紀後半葉的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之後,日本清酒的質量逐漸下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酒商在清酒中加入大量的食用酒精,以增加釀酒量,牟取暴利,使清酒本有的自然純味及獨特風味都黯然失色。因此,日本的前人稱這種品質低劣的清酒為「亂世之酒」;而原來純正的日本清酒被讚譽為「太平之酒」。 由於日本的清酒釀造業受到歷史上亂世的影響,而造成了日本的消費者對清酒留下不良的印象,加上新一代的日本人崇尚飲用啤酒和烈性酒,所以清酒的銷售量逐年下降。現今,日本清酒的質量已恢復其原來的水平,而且利用了現代的釀造技術和設備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及品質,但其產品僅佔日本酒類市場銷售量的15%。
   雖然清酒曾因歷史而受到衝擊,但1000多年來,清酒仍然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飲料。在大型的宴會、結婚典禮、酒吧間以及日本百姓的餐桌上,幾乎可見清酒。清酒已成為日本的國粹。
 
俄羅斯  伏特加
   俄羅斯全年氣候嚴寒,然而伏特加這種烈酒可以使身體變暖和,所以俄羅斯人對這種烈酒的需要量很大。不論在任何時期,伏特加的銷量都不曾遞減。前蘇聯時期,戈巴契夫曾發動過一場規模不小的反酗酒運動,倡議減少伏特加的銷量,引起了全社會的軒然大波,響應者寥寥無幾,最後以失敗告終。伏特加在俄羅斯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俄羅斯人依靠它才得已渡過漫長寒冬和戰爭時期的艱難歲月。由此可見,伏特加對於俄羅斯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酒品。
 
法國   香檳   葡萄酒
   法國人飲酒喜歡細品慢飲,他們一定要把酒從舌尖慢慢滑到喉頭,因為酒一落食道,再好的味道都嘗不出來,所以愈是好酒愈要慢慢品嘗。法國的香檳、葡萄酒都聞名於世界。香檳是為喜慶準備的,只要遇到喜慶之日,法國人就會打開香檳共同舉杯慶祝。香檳是任何場合都可用的酒,但最好不要與烤物一起食用。否則煙味奪走酒味,就浪費香檳的風味了。
 
註:本頁資料來源,見「文獻參考」中文:1、2、14、18、20、22、24、29丶33條
建議解析度: 1024x768以上 | 2013網界博覽會 高雄高商 | 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