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目前位置 一粥一飯 米食文化變遷
 
   台灣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品質提昇,加上外來文化普及,不但生活習性有所改變,在飲食上也有了多元的選擇。國人對飲食的需求不再僅限於溫飽,而是逐日趨向精緻與多元化,而如此之飲食習慣改變,卻也悄悄衝擊本土農業的發展。
   精緻的飲食雖能讓國人擁有多元且豐富的美食,但從《米食與健康論集》得知民國50年至75年間,每人平均一天米食消費量由383.7公克遞減至231.07公克,至於麵食則由7.6公克增至32.59公克。由數據看出,自民國62年起國人對麵食的接受度逐年提高,在民國75年,米食和麵食的每日消費量比約為10:1,而現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家的飲食觀念逐漸偏向方便與快速,所以麵食文化漸漸要取代米食文化的地位,而現今米食、麵食每日消費比亦達到5:5的「和局」,而傳統米食的消費量仍持續在下滑中。
   目前台灣飲食特色大致上可分,傳統飲食、外來飲食與前二項的結合模式。傳統飲食即以米食為主,雖仍是大多數台灣家庭的主食,不過近年來因經濟與教育提昇,雙薪家庭的結構使外食習慣極為普遍,進而促成後二項快速在市場拓展。例如:外來的美食因各具其文化特色,消費者嚐鮮的好奇與足夠之經濟能力,使得國外餐飲在台蓬勃發展。如此的變化造成台灣米食的衝擊,例如:產量的過剩、市場競爭力大、價格的影響等。因此就有飲食業者為解決此衝擊,將傳統米食作創新的改變,即是發揮巧思,將外來與本土的飲食結合,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也帶動市場的買氣。在面對米食文化的改變,又欲兼顧傳統農業生存,當今課題則需思考如何發展米食多元食用性, 使其具備如外來餐飲之新鮮感與便利性,同時亦需積極加強開拓精緻農產加工為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註:本頁資料來源,見「文獻參考」中文:12條
建議解析度: 1024x768以上 | 2013網界博覽會 高雄高商 | 未成年請勿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