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生長條件

        經過兩個月積極的閱讀各種葡萄的相關文獻後,紫水晶團隊終於對葡萄的起源、歷史與植物特徵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了能對於葡萄在台灣的栽培有更深入的認識,我們透過大村農會推廣股的美雲阿姨,聯絡到台中農改場,對葡萄果樹有專精栽培技術的葉文彬博士,來給我們作更深入的講解。

        台中農改場是一個地區性農業應用研究與推廣機構,負責中部彰化縣、台中縣、台中市及南投縣等四縣市轄區內主要農作物品種改良、栽培管理技術、生物科技、農業機械、土壤與植物營養、植物保護等試驗研究工作,且肩負農業政策宣導、技術推廣、農情資訊傳播及農業人員與農民教育訓練,提供農業經營轉型、農村產業文化、休閒產業、農村生活環境改善等輔導。可貴的是它就座落在我們大村鄉,採訪鄉內農民時,我們才知到阿姨、伯伯們,在種植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都會到農改場去請教,難怪我們的葡萄品質這麼棒!不過能進入到農改場裏面倒是一個初體驗。表達過來意後,葉博士就紮紮實實的給我們上了一課─「葡萄在台灣的栽培過程」。

訪談照片

        話說葡萄是一種溫帶的果樹,適應環境能力很強,但是要能種植出有經濟價值與獨特風味品種的葡萄還是要符合一些重要的環境條件配合。像是緯度、雨量和土壤。一般而言葡萄生長在在北緯和南緯的34°至49°之間,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的地區;葡萄對土壤的適應性很強,除了極黏重的土壤、強酸鹼土外,皆能生長,但葡萄最喜歡土質肥沃的砂質壤土。

溫帶氣候區

        葡萄是臺灣很重要的經濟果樹,可是台灣處於亞熱帶至熱帶地區,緯度介於22~25°,平均雨量為2500毫米,地理位置及氣候環境條件均在葡萄的適栽範圍之外,像是台灣冬季低溫不足,無法提供植物自然發芽的溫差條件,而夏季高溫多濕,容易染病,不適合純歐洲系的生長。並不是適合葡萄的生長環境,那麼,為什麼臺灣每年可以生產大量的葡萄,還能外銷其他國家呢?

        其實臺灣葡萄栽培是經過許多人漫長的努力。台灣葡萄栽培起於何時並無明確記載,一般認為是先民從大陸移居時攜入,最早有記載的葡萄栽培年代是清康熙12年(1864年),品種為歐洲系統。到了清光緒12年(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後,引入美洲系品種以及雜交之品種,開始栽培與推廣,但大多不能適應臺灣的氣候,以致無法大規模種植。民國41年公賣局為生產葡萄酒,推廣種植釀酒葡萄,並與果農契作生產,使釀酒葡萄產量逐漸增加。而我們餐桌上甜美的鮮食葡萄,則是要到民國51年之後,有關機構與民間,自歐美或日本引進優良品種試種,才逐漸出現稍具規模的葡萄園。

        原本葡萄在自然生長的狀態下,是一年結果一次,但是台灣夏季多颱風的氣候,卻為葡萄的結果創造了一項奇蹟。有些農民在颱風過後的10∼20天,發現到那些風吹折斷之枝條,從斷口下方芽體萌發新稍,花穗可正常開花結果。於是開始模擬這種自然現象,開始人工剪枝,進行一年兩生的栽培方法;初期葡萄的著果並不穩定,經有關單位人員及農民共同攜手合作,針對剪枝部位、時期、方法,葡萄催芽技術,疏花、疏果、疏穗的方法及施肥等技術,不斷地修正改進,累積數十年栽培經驗,發展出亞熱帶地區的台灣,一年二收甚至一年三收的獨特產期調節栽培模式,使栽培面積逐漸擴大,奠定台灣葡萄產業的基礎。

        聽完了葉博士生動的介紹,我們都為台灣農民與農業技術人員不怕吃苦、辛勤奮鬥的精神感到敬佩,農改場的阿姨還請我們吃了場裡栽種的橘子,香甜無比,台灣果然是水果王國呀!

訪談照片

參考資料

  • 專訪台中農業改良場,研究員葉文彬博士解說。
  • 葡萄產業沿革與栽培技術發展 [ http://tdares.coa.gov.tw/htmlarea_file/web_articles/tdares/827/TC026702.pdf ]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