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是個自給自足的社區
  • 台灣經濟出口值佔最大比例
  • 從一條被廢棄的鐵路出發
  • 藉由在地人的介紹
  • 我們一起了解台糖歷史

前言

「糖」不只是一種民生必需品,也是每個人童年中一段抹不去的甜美回憶, 糖也曾經為台灣創造一段輝煌的歷史,從荷治時期開始,糖就成了台灣的出口商品, 所以到了清領時期,糖廍興起多建造在蔗田旁,但是內部是以人或是獸力為動力的製糖工廠, 所以效率不高,製造成品速度慢,所以數量很多。 馬關條約簽訂後,一開始仍然以傳統糖廍生產糖為大宗,明治33年, 日本人開始引進許多機械製糖,徹底的改變了台灣糖業的生產方式, 舊式糖廍逐漸因速度和產量而被新式糖廠取代,新式糖廠當時稱為製糖所, 但是製糖所多為日本政府或是大企業所擁有,所以市場就被日本政府或是大企業壟斷, 辛苦種植的蔗農往往被當成肥羊任人宰割。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因日本戰敗,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 當時所有製糖所都由台灣糖業公司接管,並修復於戰爭中毀壞的生產設備, 戰後台灣仍然以農業為主,靠著出口糖賺進了大筆外匯,到了1960年代台灣糖業由最輝煌、 興盛,逐漸因國際糖價長期低迷及生產成本過高開始沒落,1990年開始許多糖廠遭到拆除或合併 ,只有少數轉型為觀光糖廠或繼續維持運作。 現今仍然保存下來的糖廠力求轉型,要藉由觀光讓糖廠重新繁榮起來, 所以有許多糖廠都有辦理活動,如:年貨大街、燈會等,有的糖廠將一些五分車頭做整修, 讓它可以重新奔馳在鐵軌上,但是它現在的任務不是載甘蔗,而是帶著遊客遊覽在糖廠中。 因著一條廢棄的鐵道,勾起我們對屏東糖廠的好奇,曾經有過的東亞輝煌稱號, 是台灣光復初期經濟出口貿易的主力,然而時光轉變,糖業的經濟效益已大不如從前。 台糖的產值漸漸沒落,如今褪下光環,轉變成親子觀光園區。我們於是想用網頁, 藉由當地人的口述與資料收集,來為這段歷史留下一些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