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材 開斧 打粗胚 修細胚 磨砂紙 打土底 塗黏油 牽漆線 粉面 上安金漆 安金箔 著色 畫面 植鬚 入神 開光點眼

 

(3).打粗胚

  打粗胚前應先在木頭週圍的切面畫出中線和比例,俗稱「抓線」、「畫線」或「摔繩」,施爺爺說:「父親是直接以觀摩教學方式傳授我『坐五行六站七』的口訣,『坐五行六站七』指的是身體的比例,視頭部大小情況作為一等份,坐就是五等份,行就是六等份,站就是七等份。」,又說:「在台灣民間傳統木雕界,稱呼打粗胚的是「頭手」,修胚成手的是「二手」。如果「二手」成手的功夫好,「頭手」粗胚就不必作的太細;如果「二手」功力平平,「頭手」的粗胚就要作的細,粗胚若作的細就叫作「實胚」。」

  施爺爺說:「我打粗胚時沒有使用斧頭,而直接採用雕刻刀作業,粗胚是所有工序裡最耗工,也是最難的一道。除了外表要像之外,而且不能出錯。如果打得不好,修細胚也會跟著遭殃,所以通常需要花較多時間。」「我大都依自己的見解來雕造神像的外貌,而這『見解』大部分承受自父親施禮的實作教導與民間常久以來對神明系譜的普遍認知,少部分則來自自己獨特的詮釋,所謂『七分主人意,三分咱主意』,比如我有一尊『關公 ─ 臨危不亂』的粧佛作品,以關公雖身陷曹營,仍堅守忠義、臨危不亂,以文身持卷展現文韜武略之全才,有別於一般身著戰甲、威風凜凜之武將造型。」

在研究中發現,粧佛師傅的神像造型到底依據為何?神像的造型基本上有傳統傳承與受啟示而產生概念等兩種。傳統的造型在面貌上有一定的形像呈現;受啟示而產生的造型又可分二類,一類是信眾受啟示,另一類是乩童受啟示而欲為原無神型的神明雕造金身。傳統師徒制的傳承過程中,師傅都是以實物講授、模擬、修改等方式進行互動,除了大樣或局部說明之外,鮮少藉助完整之圖稿,因此施至輝爺爺與他的父親在長期工作中,都未曾留下圖稿紀錄。粧佛師傅的造像依據,主要根據師傳,但在出了師門自立門戶之後,隨著年齡成長,以及諸多社會歷練、主觀意識、判斷與思維逐漸強化,大部分的粧佛師傅都會基於美感經驗、價值判斷、宗教認知、市場需求、成本考量等因素,在造型上加入自己的看法,而形塑了自我的特色與風格。

打粗胚1
打粗胚2
打粗胚3
打粗胚4

打粗胚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