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粧佛工藝經百年來發展,雖以傳承泉州原鄉技藝、風格為地方工藝文化特色,但在兩岸交流阻絕斷裂時空下,也因勢力導自發的形成在地化面貌,終成一種所謂「鹿港粧佛工藝文化」現象,而這種在地化面貌的呈現,有時也可視是鹿港粧佛工藝的在地化特色。

認識鹿港粧佛工藝的在地化特色,可從1.媒材、2.色彩、3.工法、4.原則、5.圖像象徵:

(1)媒材:

材質以木材為大宗,少數也用紙糊,而木材以台灣牛樟為首選,主要考量是易雕而且保存年限恆久。施爺爺說:「樟木不能以快速烘乾方法速成,否則雕刻時,容易裂開。要讓樟木自然放乾,再行雕刻的動作。由於台灣目前樟木較貴,所以大致上都從印尼、越南、大陸進口來台。」(牛樟是樟木的一種)

(2)色彩:具有多層意涵.,有聯想性、經驗性、感情性和象徵性。

◎金黃色為「金身」代表。

◎紅和黑色是使神像更顯壯嚴肅穆而又不失富麗的視覺效果。

◎藍、綠色是周邊配件的裝飾色。

(3)工法:

泉州粧佛工藝的工法應用為神像木胎具形後,以披黃土、裱紙、上底漆、上漆線、貼金、彩繪為內容;其中上漆線部份更為該工藝表現的精神所在,漆線講究漆材質使用外,漆線的線條細緻柔順更成藝師的終身志業。鹿港粧佛工藝的漆線裝修,保留泉州粧佛工藝漆線原創的內涵,正是鹿港粧佛工藝存世的核心價值所在。

(4)原則:

就是形式美的規律歸納,像整齊、統一、對稱、均衡、調和、對比、反覆、比例、和諧、律動等。施爺爺說:「鹿港粧佛工藝在比例表達仍傳統為『站七、行六、坐五』,以頭、身為單位,立姿就是頭一身七,行姿就是頭一身六,而坐姿則是頭一身五。」

(5)圖像象徵:

可從面貌、手勢、服飾、紋樣和配件紋樣等方面著手。

◎面貌:焦點在眼、鼻、口相連成倒三角形的處理,臉部較少作凹凸起 伏的肌肉塊面,頂多特定的王爺造像,才見有瞪眼、怒口的表情。

◎手勢:握、持、掌、托,有「朝天」、「拱舉」、「平放」等形式。

◎服飾:明代文袍、武甲,而帽冠會採紙塑、金屬鍛打具形附加。

◎紋樣:以盤龍紋、火紋、雲紋、海浪紋、卷草花紋、回紋、雷紋。

◎配件:劍、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