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移民:後期官營移民時期 1932年(昭和7年)至1945年(昭和2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至1918年)期間,日本經濟蓬勃發展,但是戰後隨著全球性的不景氣,加上1922年(大正11年)9月日本關東大地震,東京、橫濱受到空前的破壞,死亡人數高達10萬人以上,財物上損失更高達約100億日圓,對於低迷的經濟又是一次沈重的打擊;1929年(昭和4年)世界經濟大恐慌,日本在內外交迫下,國內失業率攀升,為了解決問題,於是再次重新考慮官營移民(注2)。
關東大震災:從東京京橋俯瞰地震之後的日本橋與神田(注3)
辦理官營移民事業,首先必須解決土地問題,日本領有台灣初期,對治水工程建樹不大,後來受到大水災的衝擊,才開始注意洪水的防治,除了希望能減少洪水危害人畜田園以外,西部縱貫鐵路完工後,保護縱貫鐵路橋樑路基的安全,維持交通命脈的暢通更是治水目的之一。於是,總督府於1916年(大正5年)起,擬定淡水河、烏溪、濁水溪、宜蘭濁水溪等9條較大的河川,進行整治計畫,以興建堤防與整頓河床為主。除了治水工程以外,水利設施如埤、圳等也同時配合進行。到了昭和年間,西部河川整治工程逐步完成後,產生廣大的河床浮覆地,原西部地區未墾地非常零散、缺乏連貫的大片土地建設移民村的缺點,已經排除,再加上台東的卑南圳改修計畫,使得東部地區耕地面積大為增加,於是總督府重啟官營移民計畫,1932年(昭和7年)開始,先後在台灣中部、南部和東部建設官營移民村,建設中部、南部移民村的土地主要來自河川整治後的浮覆地,其次為保安林解除地;建設東部移民村的土地是來自水圳灌溉區(注2),以下分別簡述:
一、中部移民村:
中部移民村主要是在濁水溪兩岸堤防工程完工後,分別在濁水溪南北兩岸舊濁水溪(東螺溪)流域和新虎尾溪流域的河川新生地,陸續設置移民村:
中部移民村主要是在濁水溪兩岸堤防工程完工後,分別在濁水溪南北兩岸舊濁水溪(東螺溪)流域和新虎尾溪流域的河川新生地,陸續設置移民村:
(一) 舊水濁溪流域:總督府為了整治舊濁水溪沿海地區砂害問題,自1900年(明治 33 年)起進行防砂工事,種植防風林,防砂工事收到成效後土地成為保安林解除地,1932年(昭和7年)就在沙山庄(今彰化縣芳苑鄉)設置中部第一個移民村,原名為「沙山移民村」,後改名為「秋津村」,接著從1932年(昭和7年)至1942年(昭和17年)陸續設置了「豐里村」、「香取村」、「鹿島村」、「八洲村」、「利國村」等6個移民村(注2)。
|
榮村舊照片(注4)
二、南部移民村:
1927年(昭和2年)總督府開始進行下淡水溪治水工程,至1938年(昭和13年)完工,不但使下淡水溪免於頻繁的水患,修築的堤防讓原本的河流氾濫區,產生廣大的河川浮覆地,就成了南部移民村的土地來源。1935年(昭和10年)設置「日出村」;1936年(昭和11年)設置「常盤村」和「千歲村」(注2)。
1927年(昭和2年)總督府開始進行下淡水溪治水工程,至1938年(昭和13年)完工,不但使下淡水溪免於頻繁的水患,修築的堤防讓原本的河流氾濫區,產生廣大的河川浮覆地,就成了南部移民村的土地來源。1935年(昭和10年)設置「日出村」;1936年(昭和11年)設置「常盤村」和「千歲村」(注2)。
三、台東廳官營移民村:
日治初期,台東平原的水利灌溉設施並不發達,1905年(明治38年)雖然有卑南圳的開鑿,受到水量不穩、沙礫阻塞圳路、河川流向改變等問題,1933年(昭和8年)總督府開始進行卑南圳改修計畫,1936年(昭和11年)完工後,灌溉面積增加,耕地面積也增加,1937年(昭和12年)設置官營移民村「敷島村」 (注2)。
卑南圳沈澱池舊照(注7)
後期官營移民的工作尚稱順利,除了西部地區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優於東部地區以外,加上記取東部移民村失敗的經驗,移民村的農作栽培除了採多角化經營,更配合自然環境與氣候種植菸草,讓移民村獲利不少(注2)。
參考資料:
1、發現豐田:一個日本移民村的誕生與發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3年。
2、張素玢,《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移民村》,衛城出版社,p.160-232。
3、照片取自:關東大震災,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6%9D%B1%E5%A4%A7%E5%9C%B0%E9%9C%87#/media/File:Desolation_of_Nihonbashi_and_Kanda_after_Kanto_Earthquake.jpg。
4、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榮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5、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常盤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6、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千歲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7、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卑南圳,臺東廳要覽,1936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1、發現豐田:一個日本移民村的誕生與發展,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2003年。
2、張素玢,《未竟的殖民:日本在台移民村》,衛城出版社,p.160-232。
3、照片取自:關東大震災,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6%9D%B1%E5%A4%A7%E5%9C%B0%E9%9C%87#/media/File:Desolation_of_Nihonbashi_and_Kanda_after_Kanto_Earthquake.jpg。
4、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榮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5、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常盤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6、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千歲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8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
7、照片取自:台灣舊照片資料庫(卑南圳,臺東廳要覽,1936年),網址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oldphoto.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