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採訪心得:
組員:陳彥樺
|
這次走訪的移民村,還保有唯一一間日式房子,聽指導老師說是以前的移民村指導員宿舍,只是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目前是暫定古蹟之一。這兩個移民村,格局方正,周圍種植的農作物也差不多。第一個移民村是在移民路,另一個則在舜耕路上,房子一間比一間蓋得還要新,都已經看不出來這裡曾經是移民村了。還有一間廟宇蓋在舜耕路旁,裡面牆壁上有一塊碑文,敘述著這個移民村戰爭前後發生的所有事情。
共兩次的採訪,大致上建築規劃上大同小異。長輩們說的內容有長有短,也有人很排斥被我們訪問,雖然心裡不好受,但也不能責怪他們,或許那時發生很多不愉快的事情,不想再去回憶了。越年輕的人知道關於日本移民村的事情愈來愈少,但是他們的長輩們其實都有經歷過。如果是我,會向他們追根究柢,看看到底發生過什麼事,而且是在這裡土生土長的人,更應該了解。
|
組員:張景賀
|
我到移民村的時候發現道路是棋盤式的,很整齊,而且每戶之間的距離算很大,生活空間很寬敞。但今天要找到老公公或老婆婆並不是很簡單,因為這邊沒有很多住戶,而且人感覺少,所以一看到老公公或老婆婆就要去詢問,要想辦法拼湊出那時生活的點點滴滴。
過了一個早上,移民路上的房子都已經改建了,找不到日式房子。而且只有一兩位老公公或老婆婆有經歷過日本時代,講了很多生活上的事情,比如說務農生活、土地所有權如何取得等,供給我們參考,也得到了許多知識。 經過這次的採訪,讓我知道移民村,也讓我學會如何用台語和老公公、老婆婆們溝通,有些長輩們年紀大,耳朵重聽,就要大聲和放慢說話速度。更讓我懂得在日本時期的生活,而移民路附近,真的比較少建築物,大部分都是田。 |
組員:高詩涵
|
二個移民村相對於第一個移民村長輩是比較少的,而且聽一個阿嬤說這個移民村的女生對移民村的概念是比較缺乏的,第二個移民村還留有日本時代的農業指導員住的宿舍,第一個移民村則幾乎都被改建成樓房,沒有發現舊房子的遺跡,兩個移民村的共同點就是格局方面、街道筆直,排水系統完善。
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家最後一起採訪的一位八十七歲老婆婆,除了告訴我們她和家人是在光復後搬進移民村,曾住過當時的榻榻米老房子,後來因為房子老舊而拆除重建,另外也有分享日治時期的生活,以及二戰期間為了躲避美軍轟炸,而逃到溪州糖廠,還記得鄰居被炸到血肉橫飛的慘狀,我們聽到這些經歷都瞬間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最後大家還跟老婆婆留下了張合照,為我們在這個移民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
組員:白佳晴
|
我們參訪了移民路和舜耕路兩個移民村了,我還是覺得移民路移民村老先生和老婆婆比較親切,因為我們都叫一聲阿公或阿嬤然後他/她們就馬上回答我們了,不論是親身經歷或聽到的事情,然後舜耕路的移民村,老先生和老婆婆幾乎沒有遇過日治生活,都是光復後搬進來的,在口述歷史的資料收集上比較困難。
踏查探訪舜耕路移民村過程中,我們有採訪到一位87歲的老婆婆,她很親切跟我們介紹,不論我們問什麼她都會跟我們來做分享,而且老婆婆分享的很詳細我們不了解的地方還可以問她,是位親切的長者,很謝謝她的分享協助,比如說印象中的日本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就好像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壞人一樣,以及二戰時期為了躲避美軍轟炸而目睹鄰居裡炸得血肉模糊的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