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祠
日治前期(1895-1911年)日本人曾經在台灣興建了八所神社,其中包括台北州的台灣神社、宜蘭神社、台北稻荷神社、基隆金刀比羅神社、臺南州的開山神社、高雄州的高雄神社、台東廳的台東神社'花蓮港廳的吉野神社等。
|
|
日本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甲午戰後,日本來台接收時,受到各地民眾游擊反抗,北白川宮因水土不服,病逝台灣。原圖由東洋文化協會發行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
日本崇德天皇,為第75 代天皇,圖為藤原為信所繪,現藏於三之丸尚藏館。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
基隆神社建於獅頭山山麓,初名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與蘇澳的金刀比羅神社一樣,都是供祀日本的海上守護神,分靈自日本讚州金刀比羅宮。神社完工於1911年(明治44年)年底,當時迎奉日本大物主命及崇德天皇鎮座。至1914年(大正3年),又合祀天照大神、造化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並更名為「基隆神社」。日治時期,學生每月要至神社參拜,畢業時也會到神社舉行「修了報告」。
|
|
日本天照皇大神,是日本神話中的太陽女神,被奉為天皇家族始祖,也是神道教最高神祇。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
日治時期基隆神社舊照
翻拍 |
1934年,總督府開始推行「一街一庄一神社」,以強化台灣人的皇民思想,1936年,基隆神社升格為縣社。當時,旅居基隆的日本人,爭取將原白米甕砲台的加農大砲,改安置於基隆神社前,以為慶賀。1972年,基隆市政府轉贈三軍大學,作為研究之用。1993年又移回今日役政公園處展覽。
|
|
日治時期基隆神社鳥居。現藏於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翻拍自《崁仔頂文化》 |
忠烈祠牌樓,門額由蔣中正總統所書
小組拍攝 |
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小型的街庄的神社多遭到拆毀,而縣級以上的神社因建築宏偉,多直接改為忠烈祠,祭祀國民革命的先賢先烈,如今日桃園忠烈祠大致仍保留日治時神社的樣貌。隨後,各地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痕跡,各地方政府紛紛拆原有神社舊有建築,改建為中國傳統的建築,基隆神社也在1972年時改建成現在的模樣,為黃瓦紅柱的北方式宮殿建築,上懸有青天白日徽章。
|
|
牌樓下高麗犬石雕,為舊日神社殘留遺跡
小組拍攝 |
高麗犬石雕基座上字樣,標示為日治大正八年六月所置。
小組拍攝 |
目前殿前有一座牌樓,牌樓左右兩側各有一座石獅子,其實乃是犬,又稱為高麗犬,正是昔日神社的遺物。牌樓上書忠烈祠,左右各有成仁、取義字樣。忠烈祠門楣上則懸掛故總統蔣經國所頒贈的「忠烈千秋」匾額。
|
|
基隆忠烈祠,頂上所懸原應為國徽,然卻因徽章十分相似,誤懸中國國民黨黨徽。
小組拍攝 |
忠烈祠第二層保留的石燈籠座。
小組拍攝 |
現今基隆忠烈祠每年舉行春秋二祭,由基隆市長擔任主祭,率領軍、公及烈士遺眷與各界代表參與。忠烈祠後堂原為基隆神社寢殿,現則設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延平郡王鄭成功神位,基隆忠烈祠可說代表了不同歷史階段,國家意識形態的轉變。
|
|
胡適先生當年參觀基隆忠烈祠,手植的波蘿蜜樹。
小組拍攝 |
蔣經國總統所頒贈「忠烈千秋」匾額
小組拍攝 |
|
|
基隆各姓宗親會共同致贈的「成仁取義」匾額
小組拍攝 |
忠烈祠後方的烈士堂,原為基隆神社寢殿
小組拍攝 |
|
|
烈士堂門匾
小組拍攝 |
烈士堂內除烈士牌位外,正中供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延平郡王神位
小組拍攝 |
回頂端 | 回首頁 |
Keelung Municipal Anle Senior High Schoo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