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點我開啟快速網頁導覽
基隆舊夢.綠都心-中正公園 首頁
源遠流長 基隆故事 生活休閒 專題簡報
 -都市、現代與公園  -主普壇  -兒童樂園、籃球場  -專題計畫總覽
 -歷史沿革  -基隆史蹟館  -役政公園  -專題計畫要素
 -基隆地標  -二二八紀念碑  -旅客服務中心、活水會館  -貢獻表
歷史風華 宗教名勝 發現未來 文學步道
 -海門天險  -佛門聖地  -問卷分析 文獻資源
 -忠烈祠  -紫氣東來  -人物訪談 心路歷程
 -顏氏宗祠  -民間信仰

 -觀光路線

 

 

都市、現代與公園

  公園,對於現代都市生活而言,乃是最平凡常見的休閒場所。公園的觀念起源自歐洲,所謂PARK最初其實和公共生活並無關係,原是用來狩獵和其他戶外活動的場地,或是古代王公貴族們休息觀賞美景的地方,基本上並沒有公共性質的存在,而屬私人的性質。

俯瞰台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該處為日治時期所闢建的新公園。Peellden拍攝。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台北228紀念館,日治時期為台灣放送協會台北放送局。Taiwan Junior拍攝。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公園演變成現今社會大眾休息娛樂之處,乃是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進而有都市化或者是環境汙染等問題,同時民眾也擁有較多的自由時間,人們開始對於休閒娛樂有了更深的渴望與需求,於是,公園逐漸脫離皇宮貴族們獨自享有的型態,成為都市中的共有的空間。
日本人小山不老所繪「新公園所見」,創作於1931年。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台灣在日本政府殖民統治前,並沒有公園的設施存在,有的僅僅是仕紳商賈的私人園林,如台南舉人李茂春的夢蝶園、新竹鄭用錫的北郭園、林占春的潛園等等,此乃中國傳統的士商生活文化。在日本殖民統治台灣後,「公園」才慢慢興起。日治時期的公園通常構成的元素主要有植物、建築物、神社、塑像、廣播塔、動物園等。台灣第一座近代公園就是「圓山公園」,不過雖說使用了公園一詞,卻是為了迎接日本裕仁皇太子訪台而建,並沒有公共的意義。

  到了兒玉源太郎就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後,為了改善都市環境衛生,透過官廳、林蔭大道、街道等建設,強化日本統治的空間形象,推動「市區改正」,各個重要城市的公園紛紛興築,如台北市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台中市台中公園等。

  日治時期的公園通常是為了強調衛生、交通、改善市容等目的而設立,除此之外尚有政治上的意涵。日本人在公園裡建的神社、博物館和塑像所要表達的是殖民國權力的象徵,就好比說台北新公園,裡面雖擁有休閒的運動場、兒童遊樂設施等等,但是它還設有兒玉˙後藤紀念館,富有強烈的政治意涵。

日治時期的嘉義神社,位處嘉義公園之中。圖片元出自日本每日新聞社「一億人的昭和史 日本植民地史3」。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嘉義市史蹟資料館,原為日治時期嘉義神社的齋殿。子毓貓拍攝。
引自維基共享資源

  日治時代結束後,台灣的公園內日本殖民統治的符號,隨著國民政府的統治,在時代變遷中漸漸改變,到了現代更僅能從一些殘存遺址看出端倪,基隆中正公園裡的忠烈祠便是其中之一,忠烈祠原為基隆神社,國民政府接收後把它改為現在的忠烈祠,營造出另一套的政治象徵來。總括而言,日本統治者將「公園」的概念與建設引進台灣,逐步變遷為今日所見的樣貌。


都市、現代與公園

歷史沿革

基隆地標


回頂端 | 回首頁
Keelung Municipal Anle Senior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