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nu 回首頁 計畫簡報 幕後製作 網站地圖
行善團緣起

大事紀 歷史沿革 靈魂人物 第一座橋 發展歷程

行善團緣起

靈魂人物

 

1林炳山:

林炳山先生林炳山先生
(圖片來源: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網站)

林炳山先生是道道地地的嘉義市人,原本任職於嘉義市城隍廟,擔任辦事員,後來因為看見社會上有很多因家境問題連三餐溫飽都有困難,後來為表對社會與窮人的關懷,他與賴景鴻、李能三、李慕欽、張慶賀、蔡泗村、趙煌及廖寶玉並稱「七居士」,結合嘉義地區的善心人士,從58年開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利用夜間的休息時間一同去修補道路、吊橋,後來又因為不少慈善團體常常缺乏米糧,或是窮人家付不出喪葬費,林炳山先生再度擴展行善業務,並將觸角延伸至施米與施棺。

林炳山先生個性剛正不阿、是非對錯分明,十分清廉,特別對於善款的使用格外小心,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現捐現用」的原則,因為僅有如此才能避免無謂的糾紛產生,而默默行善不愛居功炫耀的個性,讓人們對他更加感到敬佩,為善不欲人知,後來是因為聯合報的記者跟蹤,善行才曝光。不過林炳山先生還是盡可能避開傳媒的渲染,到目前為止外界對於林炳山先生還是十分的陌生,而已故的前嘉義市大家長,許世賢市長曾公開讚許林炳山先生為「難能可貴的慈善家,他的愛心讓不少窮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參考資料來源:「憨人造大橋」一書及本小組研究整理)

工地考察工地考察
(圖片來源:何明德行善團網站)

1何明德:

何明德先生於民國57年加入由林炳山為首的行善組織,從原先的施棺、補路延伸到造橋,因為本身曾任職於水利會,又專精於土木測量,所以一肩挑起,繪圖、設計的重擔,慢慢的成為重要角色,建完44座「振榮橋」眼見行善方向漸漸分歧,林炳山先生便帶著行善堂的名號離去,從此陳明德先生扛起更重的責任,而他也沒有辜負眾望,帶領組織繼續在嘉義地區造橋鋪路,以致外界把嘉邑行善團加諸於該組織身上,何明德先生也被推舉為團長。

菲律賓麥格賽賽獎獲獎致詞菲律賓麥格賽賽獎獲獎致詞
(圖片來源:何明德行善團網站)

過幾年在何明德的帶領之下業務擴至雲林、台南等地,而善款更從全省各地湧入,而媒體的持續報導 ,知名度也大增,在民國86年由於卓越的領導能力以及團員的共同努力,讓何明德先生獲得菲律賓「麥格賽賽社區領導獎」,嘉邑行善團的名聲也遠播國外,成為國人的一大驕傲,民國87年因患肝病及胃腸疾病復發而離開人世,享年77歲。

(註:陳明德先生於民國69年認祖歸宗改為何明德,嘉義行善團民國74年更名為嘉邑行善團)

(參考資料:「憨人造大橋」一書及本小組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