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nu 回首頁 計畫簡報 幕後製作 網站地圖
行善團緣起

大事紀 歷史沿革 靈魂人物 第一座橋 發展歷程

行善團緣起

歷史沿革

參訪慈生救濟院參訪慈生救濟院
(圖片來源:行善堂網站)

民國五十四年初,一群默默行善的人士:林炳山、李慕欽、李能三、蔡四川、賴景宏、張慶賀、廖寶玉、黃義順、王泉松、周玉枝、劉羅春、陳國俊、周茂順及趙煌全家等,以行善堂名稱,利用晚間人車較少時於嘉義市街道間修補道路坑洞,埋設水溝蓋板;並於白天時修補偏遠地區吊橋及至救濟院與孤兒院施米濟貧,當時連絡處設在趙煌先生店家(嘉義市光彩街162號)於民國五十七年初在圳頭里玄天上帝廟前興建第一座木造橋,在壽誕時完成,事後改建水泥橋,號名玄明橋。

同年,陳明德先生等十餘人相繼加入行善堂行列,民國五十八年則於中埔鄉石石弄村興建第二座木橋,由陳明德先生負責地勢之勘察、橋樑之設計與材料評估,以每人平均分攤方式購買材料施工,但此木橋在民國六十年六月間因大雨沖毀,經本團改以鋼筋水泥建造,定名「惠生橋」為本團第一座水泥橋,直到民國六十六年興建第四十四座振榮橋後,行善堂連絡處遷至嘉義市民族路陳明德先生住處(明德先生於民國六十九年認祖歸宗為何明德),民國六十九年本團正式更名為行善團,又因設立於嘉義市,故又稱為「嘉義行善團」。

行善堂勘查情形行善團工作情形
(圖片來源:嘉義市嘉邑行善團網站)

民國七十四年間於嘉義市南隱宮旁興建第一三六座「善通橋」年間,將嘉義行善團改名為「嘉邑行善團」沿用至今,並持續舖路造橋的工作,現已興建多達三百多座橋樑。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在中埔鄉凍仔腳興建第二二八座「行定橋」, 何明德團長因身體需靜養而囑託資深團員曾茂森先生以嘉邑行善團之名,向嘉義市政府申請為社團法人,希望讓本團組織運作能制度化、明朗化,並於八十六年十二月十五日送件登記,八十七年一月五日獲市政府准予立案籌備成立,其核准字號為【八七府社行字第四七八號】,並於同年三月十四日召開會員大會,通過組織章程、工作計畫、推選理監事、並推選第一屆理事長為李昆山,現今團址位於嘉義市林森東路四五六
號一樓 。

行善堂勘查情形
行善堂勘查情形
(圖片來源:行善堂網站)

造橋申請辦法:由各地方人士通報向本團申請監造登記,本團理監事前往勘查,經理監事開會表決通過,即開始圖樣設計、經費評估及施工順序之選定,並安排時間動工興建。

 

 

(參考資料來源:嘉義市嘉邑行善團提供及本小組研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