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簡報首頁 專題歡迎頁

這個頁面上的內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取得 Adobe Flash Player

▼訪問青蛙公主
研究動機
家庭篇
學習篇
工作篇
訪篇
媒體篇
親友篇
相關網站
 

介紹青蛙公主在東華大學如何研究青蛙與復育青蛙

四.參訪篇

參訪東華大學生態復育池 :

訪問日期:2013年02月06日
訪問地點:花蓮東華大學
訪問對象:青蛙公主-楊懿如博士

  一大早火車從台北出發,經過2.5個小時來到了花蓮東華大學,今天主要的任務是要訪問楊懿如老師.參觀老師的研究室.實驗室.以及復育青蛙.研究青蛙的生態池.

  首先是先參觀楊懿如老師的研究室,楊懿如老師非常熱情的招待生態小尖兵. (老師的辦公室好乾淨喔,且養了2隻超可愛的貓,一隻咪咪,一隻kitty,2隻貓咪直接佔據老師的座位,楊老師說她常要和貓咪搶座位呢)

  參觀完老師的研究室,就去參觀楊懿如老師的實驗室,老師的研究室非常寬敞,且有好多"寶貝"(青蛙.蜥蜴.蛇.昆蟲...等)...隊長張誠允直接和大家說:"我好想住在這裡和他們做伴,好羨慕老師的那些研究學生,好好喔,可以在這麼棒的地方做研究"..OMG...有沒有快昏倒的感覺ㄚ...哈哈哈哈

  接著就是重頭戲了,楊懿如老師帶大家來到復育青蛙.研究青蛙的生態池,一到生態池,生態池中的青蛙好像知道我們的到來,馬上呱呱呱的叫起來... 真是太棒的研究環境

  花蓮東華大學的生態池中生態非常精采,楊懿如老師更是滔滔不絕的講了很多有趣的青蛙的故事,更詳細的介紹每一季可以在這裡看到的青蛙種類,生態小尖兵也上了一場精采的青蛙生態課,有沒有很羨慕,一邊採訪還可以學到青蛙的知識.

  參觀完生態池,楊懿如老師帶我們小小繞了一下東華大學 (哇~ 東華大學也未免太大了吧~ 楊老師說從東華大學入口進到校園後若走路大概需要30~40分鐘才能走到老師的研究室...這..這..這東華大學的校園會不會太大了啊~而且繞來繞去都快迷路了,好像迷宮喔.)

這次的訪問真的是太讚了. (謝謝楊懿如老師接受我們的專訪,讓我們有滿滿的收穫)

青蛙公主-楊懿如博士最近發表的專稿: 蛙‧花蓮‧夢想起飛

    資料來源:國立東華大學圖書館第181期 月眉書訊 102年1月出版 日期:2013/1/15

  1998年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年,那一年我發表《賞蛙圖鑑:台灣蛙類野外觀察指南》一書,介紹當時台灣30種蛙類的特徵、行為及生態,這本書開啟很多學子對蛙類的興趣。那一年我單獨一人從台北來到舉目無親、陌生的花蓮任教,但寂寞非常短暫,熱情的花蓮人與地,讓我迅速融入,從此離不開花蓮,成為花蓮人。因為蛙與花蓮,我有了不一樣的生命故事。

  我和東華大學的緣分,也因為蛙類牽線越拉越近。剛到花蓮是在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任教,但生平掛名指導的第一位碩士研究生是來自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也指導好幾位東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大學生進行蛙類為主題的專題研究。2004年到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任教,在我擔任所長的任期內,花蓮教育大學與東華大學合併,成立新的環境學院與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我也在2012年3月從美崙校區搬到壽豐校區最新落成的環境學院大樓。

  1998年剛到花蓮,就耳聞東華校園有豐富的生態資源,13年後我終於在這校園落腳,當然要到處探險,拜訪這裡的各類生物。其中遇見金線蛙,是讓我最興奮的事。

  金線蛙身體肥碩,體長約5至10公分;背部褐色,體側綠色;身體中央有一條淺綠色背中線,兩側各有一條白色或淺綠色的長條形突起(背側褶)。這種褐色夾雜綠色的花紋,加上圓圓的身體,乍看很像一顆小巧玲瓏的小玉西瓜。牠們的花紋也是很好的保護色,喜歡藏身在長有水草的水池或者遮蔽良好的農田環境。生性隱密機警,常常僅露出頭來觀察四周的動靜,若受到干擾,在發出短促的一聲「啾」後,馬上跳入水中躲藏。以前是農田裡常見的蛙類,但由於遭到棲地破壞、農藥污染、獵捕等壓力,全臺灣的族群量逐漸減少,在2008年列為保育類。

  記得剛來花蓮,曾應壽豐大愛農場(現改名為小雨蛙農場)陳場長的邀請,到農場探勘,協助營造蛙類棲息環境,就在灌溉溝渠遇見比我的拳頭還要大的金線蛙,我感到非常的驚訝,因為金線蛙在西部已經不常見了。之後在花蓮溪畔的193縣道、安通溫泉等地也發現穩定的金線蛙族群,顯然花蓮提供蛙類相當好的生存環境。 可能因為蛙類很普遍,人們和牠們相遇的機會高,也就有了各種傳說故事。

  2008年10月我帶領研究生到富里的豐南社區辦理「環境教育典範教學」研習,主題是「社區與小學夥伴關係」,因此安排社區解說員帶領我們到石厝溝探源,瞭解造就豐南米鄉的灌溉系統。很幸運的我們由豐南社區才子莫言導覽解說,他也是一位歌手,應大家要求唱了一條歌「青蛙的項鍊」。歌名很浪漫,但故事對青蛙而言,卻很悲情。

  話說很早很早以前,部落裡有一位美麗的阿美族姑娘,有美女當然有眾多帥哥追求,這位美麗的阿美族姑娘於是開出一個條件:「能送他一份最稀有禮物的男士,就是她未來的丈夫。」其中一位聰明的帥哥向部落長者請益,得知背面有三條金線、發出螢光的青蛙,是最稀有的動物,從特徵描述我推測是金線蛙。於是這位帥哥將部落所有有三條金線的青蛙都抓起來,將眼珠挖下來,串成一條項鍊,送給美麗的阿美族姑娘。聽到這裡,我渾身起雞皮疙瘩,浪漫的愛情故事怎麼變成青蛙兇殺案了呢?阿美族姑娘很滿意,但她的父母親不同意。於是帥哥將青蛙屍體煮成湯,恭請美麗阿美族姑娘的雙親品嚐,沒想到喝完湯後,姑娘雙親的皮膚病馬上好了,讓他們非常開心,答應讓帥哥「入贅」阿美族姑娘家(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

  校園常見的蟾蜍因為身上長滿大大小小的疙瘩,其貌不揚,所以又稱為癩蝦蟆。而蟾蜍身上的疙瘩是怎麼來的呢?聽聽看布農族人怎麼說。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和動物是朋友,可以互相交談。有一天,布農族村莊淹大水,族人被困在一個小島上。他們想煮東西來吃,但沒有火,看到對面小島上有火光,於是想找動物幫他們取火。這時蟾蜍因為會游泳,所以自告奮勇接下這個任務。蟾蜍在取火的過程,不幸燙傷了皮膚,傷癒之後留下大大小小的疙瘩,變成現在的模樣。可惜蟾蜍在回程游泳的時候,火被濺起來的水給撲滅了。於是布農族人改請天空飛的鳥兒幫他們取火種,最後由紅嘴黑鵯順利達成取火的任務,但紅嘴黑鵯的嘴和腳卻被火燙成紅色,全身也燻成黑漆漆。布農族人為了感恩,將紅嘴黑鵯視為神鳥,不得獵捕。並尊稱蟾蜍為老祖父,如果玩弄蟾蜍,後果輕則下大雨,重則變成石頭人。
體色褐色或灰色,體型小巧小於4公分,但有一雙靈活的大眼睛,四肢趾端膨大成吸盤狀的日本樹蛙,則是另一種花蓮具有代表性的蛙類,是美崙校區常見的蛙類。牠們又稱為溫泉蛙,能耐溫到攝氏43度,喜歡在花蓮的野溪溫泉出沒;當你在黑夜露天泡溫泉時,感覺有小動物黏在腳上,可能就是和日本樹蛙共浴。

  花蓮的蛙類生態豐富,但幅員廣闊,沒人帶領不易入門探究。來到花蓮後,我認識荒野保育協會及花蓮鳥會許多志工夥伴,在他們無私地分享及引導下,立即展開花蓮的蛙類野外調查,在1999年發表《花蓮的蛙類》。這是我第一次和保育團體合作進行科學性的調查,也開啟我新的研究視野。

  之前我總是從自己的學術象牙塔往外看世界,守著自己的小池塘,認真的研究,深怕人為干擾會影響結果的精確性,也擔心自己的小池塘受到破壞,無法讓我繼續從事研究。我也如同許多生態學者,不太相信這些業餘觀察者的調查資料。但和花蓮這群對野外觀察具有高度熱誠的志工夥伴合作後,我的態度逐漸改變。

  他們在經過培訓之後,不僅能辨識花蓮的蛙類,也能依照標準調查方法收集資料。這種由科學家擬定主題及調查方法,志工參與調查的計畫稱之為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公民科學已經應用在收集植物物候(開花、落葉、結果)等自然現象資料,紀錄動物有無出現,及測量環境土壤、空氣或水質因子。參與公民科學計畫的志工稱為公民科學家(citizen scientist),公民科學家協助收集數據,科學家分析及發表數據。但公民科學計畫不僅是收集數據,也提高參與者的科學知識與素養,有助大眾覺知生物多樣性遭受的威脅,促進公民的參與,及協助擬定保育政策。

  感恩臺灣兩棲類監測公民科學計畫是從花蓮開始,花蓮的成功經驗,讓我有勇氣往外拓展。從2003年至今,在東華大學兩棲類保育研究室行政團隊的輔導下,臺灣兩棲類保育志工團隊從8個小隊,發展至每年有超過35個小隊、350位志工夥伴在全臺灣各地進行定期調查及守護蛙類族群。

  東華的學子很幸運,在校園內就能參與公民科學計畫。校園環境中心結合服務學習計畫,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一晚上,帶領同學在華湖、小華湖、東湖及環境解說中心生態池調查及監測校園蛙類,期盼能長期累積資料,協助保育校園環境生態。對我而言,花蓮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還有某種神秘的力量,能凝聚善良、有才華及熱情的人共同築夢。在青蛙的指引下,我來到花蓮,認識好多熱愛自然的夥伴,也到充滿野趣的東華校園任教,培養保育蛙類的人才。花蓮是讓人夢想起飛的地方,展望未來,我相信東華大學將成為臺灣生態保育的重要基地。

◎以上所有照片皆為生態小尖兵團隊所拍攝完成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