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學者採訪3

 


 

FB學哥-李宗學老師採訪

 

當探鹿先鋒們在搜尋鹿港普度歌的相關資料時,FB學哥洞察古今、旁徵博引又深入淺出的介紹文章,對我們有莫大的幫助,這位在臉書上發表了許多關於鹿港大小事的「FB學哥」-李宗學老師,真正的職業也是一位老師。採訪時他告訴我們說:「生長在鹿港,是一件幸運的事,各式各樣的文史資料,很多前輩都有寫過。」研究鹿港歷史的人很多,是因為這個環境給了他們許多的文化養分,也因為有了這些前輩的努力,讓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多看得更遠:能更清楚的瞭解過去的鹿港,並討論她未來的可能發展。

先鋒們提問到關於普度歌產生的歷史背景時,學哥說:普度歌的邏輯觀是把鹿港當做一個共同體來籌辦一場普度,所以從初一放水燈二九通港普,是一個群體的概念:在特定的節日、特定的宮廟、誰要負責什麼,這些都是固定的。但是現在這個共同體已經不見了,轉變為每個角頭或每個大廟各自普度。

普度祭祀行為的改變,不只發生在鹿港,全台大部分都是。以前大都是信徒自行準備供品,因此普度時會從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著,或採買、或烹煮,非常熱鬧,但現在工商社會,供品大部分都是直接到超商買的,許多是模組化的東西(例如:一袋含金紙、銀紙、香枝、簡單供品的一千元組合包),或者也可請廟方代為採買、並自行勾選領回供品或捐贈給弱勢團體,因應而生的,甚至還有大學生的打工機會-「鋪桌」,所以也比較沒有以前那種鄰里人際互動的趣味,因為現在不用自行去籌辦,因而看似壯觀,但普度時供品的多元性卻不若以往。

學哥也提到在他臉書中介紹的鹿港普度月番外篇(參閱番外篇)也算是鹿港普度信仰觀的一部分。但有許多資料和其中的奧秘,就得要從中自己體會和觀察,才能了解今昔的變化。

學哥因為2018年鹿港今秋藝術季的契機,開始整理各個普度地點的相關資料與實際現況,並分享在臉書上,就是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鹿港認識鹿港。在這次的採訪過程中,先鋒們不時從學哥那發亮的眼神裡,真實感受到他想將鹿港在地文史分享給更多人的那份熱情,這次的採訪讓先鋒們不只更了解了鹿港的普度文化,也不禁以身為鹿港人而感到驕傲呢!

 

圖1:採訪李宗學老師

圖2:李宗學老師與探鹿先鋒成員合照留念

TOP

 

片來源:探鹿先鋒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