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載三十日

 


 

鹿港普度歌-詞


 

唸謠由來

 

  台灣的傳統習俗中,有一個節日稱為「中元節」。古時民間在這一天以剛收成的新榖祭拜祖先,又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這個月「好兄弟」們都會來到人間受人祭拜,各種傳說慢慢融合成今日的中元普度。而鹿港因商業日漸繁榮,移民陸續增加,其中以福建泉州、漳州移民最多,這些當時的新住民將故鄉的鄉土風情一併帶到鹿港來。每逢七月的中元普度祭拜習俗,便是仿照泉州的祭拜習俗:按日分地區普度,於是便形成日日有普度、拜普度公,並宴請「好兄弟」的特殊習俗,即所謂的「輪普」。久而久之,先人就把輪普的全程編出一首有韻味的唸謠,<鹿港普度歌>就是這樣流傳下來 的。


 

唸謠內容

 

  <鹿港普度歌>亦稱<鹿港普度謠>,不管是歌或謠,這個名字都是後來的人外加的,它是一首民間歌謠,原本只有歌謠內容,並無歌謠題目。歌謠內容皆蒐集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中。根據施國雄老師的說法,現今流傳下來的版本有二種,當中只有些微差異,例加:「十三衙門」,另一說法為「十三金盛巷」;「十九杉行街」,另一說法為「十九公館後」;「廿九通港普、三十日龜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寮、初三乞丐食無餚」,另一說法為「廿九泉州街、初一豬砧、初二米粉寮、初三乞食寮、初四乞丐食無餚」。施國雄老師選擇其中一版,採用東方傳統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幫「鹿港普 度歌」譜曲,再由鹿港歌謠詩詞演唱團來演唱,並錄製CD、拍攝影片,近年來施國雄老師覺得網路力量無限大,更主動把「鹿港普度歌」的影片放到網路影片分享平台,就是希望能夠子子孫孫「傳唱」下去。

影片平台請點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7V7cqwVH2M

 

  鹿港普度歌謠多次被採錄在《彰化民間文學集》中,也被收錄於《鹿港鎮誌──藝文篇》、《鹿港鎮誌──宗教篇》,在「彰化縣鹿港鎮戶政事務所」之「鹿港風情」的網頁上也能看見其介紹。鹿港文化人前輩葉榮鐘先生所寫的〈記鹿港中元的民俗〉一文中,也提到了這首歌謠。而每年在「鹿港民俗文物館」所展出的中元普度系列文物中,〈鹿港普度歌謠〉一定是主角之一。由此可見,歌謠中所呈現的普度文化對鹿港具有重大的意義。


探鹿先鋒們本次的研究,是根據施國雄老師所採用的版本,其歌謠內容如下:

 

 

普度謠

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初五城隍宮,

初六土城,初七七娘媽生,初八新宮邊,初九興化媽祖宮,

初十港底,十一菜園,十二龍山寺,十三衙門,十四飫鬼埕,

十五舊宮,十六東石,十七郭厝,十八營盤地,十九杉行街,

二十後寮仔,廿一後車路,廿二船仔頭,廿三街尾,廿四宮後,

廿五許厝埔,廿六牛墟頭,廿七安平鎮,廿八泊仔寮,廿九通港普;

三十龜粿店,初一米粉寮,初二乞食寮,初三乞食食無餚。

 

 

TOP

 

資料來源:

1. 興大中文學報第三十期(2011)民國 100 年 12 月出版

2. https://www.shs.edu.tw/works/essay/2013/03/2013032809384171.pdf

3.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169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