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西服

撰寫與彙整:顗謙、惠菁、昱岑

製作:廷睿、恒睿

關於金牌師傅張森林先生,與他所創辦的「力士西服號」。

出生於農業社會,家中有六名兄弟姐妹。

兒時無工可做,父親是土水師傅,媽媽會到別人農田幫農,生活貧困,鄉下過年會去柑仔店賒帳,買油鹽,青菜就自己在自己住宅周圍耕種。

國小時期,於國校三年級時因為經濟學費困難,所以家庭窮困的小孩,就會放棄升學,國校畢業時就去學技藝分擔家計。國小畢業時學校老師介紹師傅到台南做素料,但是因為小時候從未離家如此遠,所以因為太想家,於台南工作一週抵不過思之情,所以請辭回家。

回家後因為知道鄉里有人學西裝,生活過的很好,當時西裝師傅是一個不錯的行業,所以因此決定要去學西裝,師傅的爸爸覺得西裝是一個比土水輕鬆的產業,所以師傅就去學西裝。去南投水里學習,開始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學徒生涯住在工廠裡,一開始學徒沒有床可以睡,所以學徒通常都是睡在裁布桌下,晚上學徒要把工作環境收拾乾淨,就睡在裁布桌,於隔天在工作開始前就準備好工具給師傅工作。

當時環境訂製西服的生意很好,所以做到晚上十點以前休息的都不算加班,因為西裝師傅都說按件計酬,所以做到十點以後加班都是常態,所謂一天就是每天起床到睡覺就是一天。農曆過年前要等到客人都把衣服都取件,才可以搭車回家。

 

學徒通常第一年當作跑腿,第二年開始學做褲子使用縫紉機,第三年才開始學做西裝。

20入歲入伍當兵,於退伍後就在台中當包工頭,25歲與當師傅娘結婚,婚後一兩年後決定返鄉開西裝店,返鄉後於父親蓋的街屋中開店,創始店在社頭的清水岩路,當時租房租價格,在台中一般房租只有住宿就要5000元租金,但是在鄉下只要2000元就有店面,所以師傅就返鄉開業。全盛時期社頭就有14家西裝店。

師傅不善交際,所以只能用信用跟技術慢慢累積客戶,四十年前沒有成衣廠,只要是衣服,不論褲子,或上衣襯衫,背心,西裝,都必去到訂製店訂製,三十年前成衣廠開使慢慢興盛,大量傾銷台灣,所以西裝店也加入了削價競爭的時代。

 

師傅一直以來對於西裝的技術一直很努力學習,對於不同老師、流派及國家的西裝技術,所以參加很多研討會及技術交流,很多的研討會都會在台北,早年去台北參加研討會一大早出門,五點起床到員林搭客運到台北聽課,每次回到家都已經是晚上十點了。

師傅也很喜歡參加西裝製作比賽,師傅不怕失敗或是輸或是覺得輸贏都是正常,重點不是在比賽的結果,得獎是一件光榮的事,比賽對於師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挑戰,每一次比賽在比賽的過程,每一次失敗的地方都會謹記在心,印象特別深刻,在於失敗中學習成長,所以也榮幸在2011年獲得了全國剪裁的公開賽中獲得了金牌獎。

師傅到現在還是會繼續堅持理念,師傅有一個理論:穿訂製西裝會健康,因為當你踏進訂製店後,你會透過量身了解自己的身體尺寸,以及慢慢的過程想對於現今的快時尚,你會更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

對於想進入西裝工藝領域的年輕人,師傅會建議學徒要趁早開始,因為需要很長的養成時間,有如學習功夫要先蹲馬步,蹲馬步蹲穩了才可以繼續往下一個階段前進,通常蹲馬步就會花費很長的時間了。

自己的外在形象也是對於別人尊重,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 ,美感跟生活習習相關,師傅會繼續這個領域持續堅持下去,看到客人穿著適合自己的衣服,有自己的品味,那是師傅的成就來源之一。

已將近古稀之年的師傅,到現在都還能秉持著不斷學習的精神與行動,曾聽師丈(羿妤老師的先生)說過,師傅為了跟上網路時代,幾年前還持續到社頭國中補校進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令人敬佩。師丈說,師傅畢業後還經常撥空回到學校旁聽資訊課,雖然都是已經上過的課程,但上課仍是聚精會神,神采奕奕,並且對於不懂的部分,非常樂於詢問。

這實在是我們國中生學習態度的典範,我們要好好的仿效學習。

參考資料與來源:

1. 實地採訪張森林先生。

2. 內容為西服探險隊小組依據採訪內容編寫而成。

3. 圖片來源:主要為張森林先生提供及小組自行拍攝、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