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響宴

南管雅樂,御前輕曲

南管別稱南音、絃管、南曲、南樂,起源於中國福建泉州。南管源自宮廷音樂,樂風比較典雅,適合在室內欣賞,它特別講究聲線起伏,我們稱之為曲韻,比平常聽到的樂音更加靈活多變,這是樂譜無法記錄的。所以南管傳統教授主要是口傳心授,由老師帶領學生一句一句教唱,是一種容易失傳的音樂表演。 南管自明末清初傳至台灣,在文人雅士間蔚為風尚,必須是家世良好的弟子才能學習,學南管的年輕人也被視為「良君子弟」。全盛時代是五零年代的光復初期,南管戲分為梨園戲和高甲戲,後來電視興起,導致內台戲沒落,傳統戲曲因而失去舞台,如今高甲戲近乎失傳。現今僅存的梨園戲藝師吳素霞,及高齡九十一歲的南管張鴻明,被文建會列為「人間國寶」。

圖片說明

南管張鴻明先生 梨園戲藝師吳素霞來源:擷取自台灣百年生活印記p119/120)

南管樂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典雅卻不失大氣,跟現代流行歌曲相比,簡直截然不同,南管樂不會一下子情緒起起伏伏,一開始是非常平靜的,就像一個人的人生,剛出生時懵懵懂懂,要慢慢的經過摸索與學習,才能豐富人生內容,到達音樂高潮時就像到達人生的輝煌時刻,繁華而不張揚。

鹿港的長輩們說,現在只有一些零星的地方有南管樂這項傳統表演,而這項有著優美、動人旋律的南管樂卻漸漸失傳了。看到文開國小積極想要將這項藝文傳承下去內心非常感動,也希望他們以後能繼續加油,將鹿港南管這項傳統保持下去,從台灣發揚光大,永遠不消失。

 
圖片說明

文開國小的演奏來源:文開國小南管社團Facebook擷取

台灣南管樂器可分成上手樂器和下手樂器。


上手樂器:拍、琵琶、三絃、洞簫、二弦

圖片說明

:檀木製品五片串成,執拍者居於中央位置打拍,在旋律之外表現出樂曲的分節唱曲時由歌者兼任拍板位置。對男曲腳要求唱正管即用真音(本嗓)唱上曲子本來的音域。

圖片說明

琵琶

:南管代表樂器,含四弦、四相及九品,屬鳳尾橫抱式,背面題有其名如風入松、寄情、金聲。聲音清脆,負責表現樂曲骨架主導樂隊節奏,但彈奏者仍須傾聽洞簫或唱曲者相互協調

圖片說明

三絃

:柄長腹圓,音箱兩面以蟒皮包覆,音色較低沈,同樣彈奏骨架音而與琵琶成互補。其出聲大多與琵琶重疊,偶爾稍微晚琵琶一些,形成亦步亦趨、如影隨形之感。

圖片說明

洞簫

:竹子製成前五孔、後一孔,並遵守長度一尺八寸和十目九節的規範。合奏時以其綿長樂音填補骨架音間的留白,負責表現主旋律。在樂曲中常引領樂句的起頭。

圖片說明

二絃

:拉弦樂器演奏時有嚴格規定內弦只能拉弓、外弦空弦只能推弓,好比寫字有一定的筆劃。與洞簫一樣負責潤腔做韻,但其音色纖細內斂, 與洞簫之渾厚成互補。

下手樂器:響盞、雀叫、撩鐘

圖片說明

響盞

:為置於竹筐內的小鑼和用來敲擊的小紙槌。除了遇拍位不敲外,其餘皆隨琵琶指法敲擊。

圖片說明

雀叫

:又稱四寶,俗稱四塊,由四塊竹片組成。左右手各執二片,隨琵琶指法出聲可分成三種方式=即琵琶捻聲時運用腕力快速震動出聲、遇拍位時手中兩片互擊、其餘為兩手握片互擊。

圖片說明

雙音

:又稱雙鐘、雙鈴即兩個小銅鈴。由兩手分執遇撩位時互擊

心得

來到龍山寺,疏淡清雅的樂音飄散於空氣中,還不到表演之地便能聽見令人心靜的南管樂,隨著演奏時間加長,欣賞者宛若走進一個由音符所編織成的故事裡,等到音樂結束後,聽眾才如夢初醒般地鼓掌。 繼文開國小的南管表演後,是鹿港國中的南管表演,可惜的是鹿港還有很多精彩的表演同時進行,令我們的採訪拍攝分身乏術,因此我們沒能欣賞到不同韻味的南管表演,就離開了!

圖片說明

文開國小的演奏 來源:文開國小南管社團Facebook擷取

 
Q1為何成立南管社團?
A:南管是鹿港極具特色的社團,為了不讓這項傳統失傳,所以文開國小在民國一零五年成立南管社團。
Q2平時利用什麼時間練習?
A:每個禮拜三中午12:40~1:30。
Q3有過獲獎紀錄嗎?
A:因為剛成軍一年,小朋友還不大熟練樂器,不過他們的演奏已經很厲害了。目前有應邀一些活動的演出, 相信假以時日他們參加比賽都能獲得佳績。

圖片說明

採訪文開國小校長來源:自行拍攝

圖片說明

圖片來源:自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