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問

一、歷史背景

早期台灣的社會狀態單純,娛樂方式不像現代那麼多樣化,日據時代以前也不盛行玩麻將、撲克牌。每逢佳節期間鹿港卻有一種適合全家老小同樂的桌遊,稱為『葫蘆問』。這是種棋盤式遊戲,擲出點數後,根據口訣的指引,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特別的是口訣多半因為在年節期間而帶有吉祥、詼諧、俚俗的含意。長輩與小孩同樂時會根據口訣的故事背景稍做講述,來個機會教育,而使得晚輩們比較容易受教,口訣也因此口耳相傳,一代代所延續下來。

據鹿港新祖宮耆老表示,葫蘆問中的「問」字,代表的是遊戲者想要進到某個位置時就會唸著「王公十騎內馬」等想要前進的口訣。在各地名稱各異如台北艋舺稱為葫蘆運;《台灣慣習記事》記錄為葫蘆笨。

葫蘆問的螺旋狀紙圖中含有四十七種的吉祥圖騰 例如馬、玉兔、八仙、雞、魚、虎、葫蘆、龍、梅花、龜、驢、古錢、鶴、朱雀、金鐘、葉,中央終點是南極仙翁,內容多與民間故事,如八仙傳等有關。 除終點外,其餘棋位皆為兩兩一組的相似圖形,依骰點前進到某個圖後,再依口訣前進或後退到相似圖形的位置上。

圖片說明

從圖上最外圍的起點開始,玩家輪流丟擲骰子,依口訣前進或後退,一路朝中央終點南極仙翁的位置前進吧!

圖片說明

葫蘆問紙圖內有虎、南極仙翁(終點)、金鐘、古錢、雞、葉、魚、龜等圖片來源:自行拍攝

二、葫蘆問口訣

葫蘆問的口訣各地不同,鹿港的口訣念法是, 二么驢‧三矸仔‧四乞食‧五雞‧六貓‧七賓‧八鯉‧九肥‧十浸‧十一吉(孽)‧十二葫蘆顛倒摔。這是第一循環口訣,代表第一次丟擲骰子時所可能出現的點數圖案。

圖片說明

上表示葫蘆問第二輪後的口訣 來源:自行拍攝

三、遊戲規則

這遊戲有一個重點,就是所丟擲骰子的點數不等於你在紙圖上所前進的步數

(一)擲出點數後就地前進到所擲的步數位置時,就必須往所在位置上的對應圖案(點)上做跳躍的動作。例如:

1.當你擲出兩點時前進了兩步出現的圖案是驢子, 然後須跳往第十四格相對應的驢子圖案;而擲出三點前進後,則跳往第十二格相對應的葫蘆圖案,其餘以此類推。

2.當你擲出十點的時候,所跳到的對應圖案是第一格的兔子上,所以口訣說「十浸」,「浸」在台語發音的意思是杵著不動,因為還在起點區域所以就乾脆不動而稱「十浸」,口訣中又有稱「浸九無走」,因為一點再加上九點還是十點,所以還是原地不動因而稱之「浸九無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一個地方待久了你根本就動彈不得。

3.「九肥」,當你擲出九點時,所跳到的對應圖案是第三十七格手執巴芭蕉扇的肥佬,距離終點只剩餘十步,因此口訣中有「肥十拿來食」,再擲個十點或以上的點數就抵達終點而成為贏家。但是在遊戲的過程中不可能每次都運氣如此之好,也有可能你是辛辛苦苦的由起點慢慢得走進來,到了第卅七格又掉外圈的第九格,那可真是令人扼腕啊。

(二)當兩位玩家在相同圖案時,兩位玩家互換位置。例如一位玩家在第二圈的呂洞賓而第二位玩家骰到第一圈的呂洞賓,則兩位須位置互換。

圖片說明

兩位玩家同時走到呂洞賓,則兩玩家棋位互換來源:自行拍攝

(三)三個玩家同時在同一個對立的圖內稱「三打不成」,遊戲重新開始。

圖片說明

三位玩家皆在呂洞賓則遊戲重新開始回到起點來源:自行拍攝

(四)這裡有兩種玩法:

1.走進終點就算贏。

2.旗子點數剛好走到終點才能獲得勝利,如果還有剩餘的步數則要往回走。

四、校內體驗

我們準備道具,葫蘆問紙圖、兩個骰子以及硬幣、飾品、棋子等小物代表遊戲者。

圖片說明

剪刀、石頭、布決定先後順序 來源:自行拍攝

圖片說明

葫蘆問大對決來源:自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