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七崁武術的重建與推廣

重現西螺七崁武術

文:西螺七崁武術興盛與衰落 魏聖峯整理

一、重建「振興社」武館紀念阿善師
日本據台第二年,振興社被迫關閉,為了保存金鷹拳,阿善師門徒蔡秋風將振興社武術對外傳授,因而振興社武術得以流傳至全省各地(莊嘉仁,1993)。民國六十年代,西螺七嵌後代子孫為感念阿善師之恩澤,集資籌建振興宮,而原振興社則遷移於廟之左側,振興宮於民國六十八年竣工,廟後為阿善師之墓園。 雲林縣政府文化局於民國九十二年,邀請正心中學廖順福老師製作阿善師及七尊西螺七嵌雕像,置於西螺廣興里入口牌樓及七嵌公園,分別做出倒踏蓮花、仙人指路、雙龍取水、金雞獨立、猛虎出閘、陰陽鷹爪、仙女紡紗的武術招式,供後人緬懐先人蓽路藍縷、刻苦耐勞、守望相助的七嵌精神。

二、七嵌武術源為布袋戲題材
在台灣的布袋戲歷史可以說是相當重要的平民生活經驗的文化史,布袋戲的歷史與特殊英雄人物本身,是台灣各城鎮很重要的文化記憶之一,而雲林縣更是台灣布袋戲的重鎮。民國六、七十年廖來興的「五爪金鷹」就是在描述阿善師所創的金鷹拳及西螺七嵌的英雄故事,而出生西螺的布袋戲大師五洲派黃海岱及新興閣鍾任璧的「大俠百草翁」,台灣布袋戲史戲海女神龍江賜美(江)等人,採用的故事題材都與西螺七嵌的發展有莫大的淵源。

四、電視劇題材發揚七嵌武術
民國 61 年中華電視台(華視)以西螺七嵌的武術發展為故事題材改編拍攝電視劇「西螺七劍」,創下當時閩南語劇播出集數最高的記錄(222 集),此劇對台灣武術的提倡有莫大的貢獻。西螺七劍劇中虛構的七個代表人物分別為頭嵌廖錦堂、二嵌蔡清標、三嵌張大海、四嵌施翠蓮、五嵌簡阿七、六嵌李英杰、七嵌鍾榮財,至今仍為老一輩台灣人口中津津樂道的英雄人物,而後人也因此誤將西螺七嵌說成西螺七劍流傳至今。民國 75 年及 90 年華視再以西螺七嵌的故事拍攝「新西螺七劍」及「西螺七嵌」電視劇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螺七崁雕塑公園。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以西螺七崁為題材的電視劇新西螺七劍。 來源:節目轉拍攝

西螺七崁武術的推廣

 現今西螺七嵌地區成立的幾個團體,包括西螺七嵌武術文教基金會、螺陽文教基金會、濁水溪日月文教基金會等致力推動西螺成為觀光武術園區,發揚西螺七嵌的武術精神,期望西螺能恢復舊時武館林立,武術發達的盛況,成為台灣武術發展的重鎮。

西螺七崁武術的推廣活動

武術大會師

武術大會師

宏揚武術 西螺大橋千人武藝展

七崁武術大會師「貓踏」路跑

大同國小學生到阿善師墓園打拳

大同國小學生到阿善師墓園打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