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社創立

振興社創立始祖 - 阿善師

文:金鷹振武小隊 魏聖峯整理

  七欠地區依武術不同而分成振興、勤習、武野三大流派,後來衍生出四個武館系統,分別是勤習堂、振興社、武野館及振興館。 約在道光年間逐漸發展出來,尾欠的金獅連陣武野館系統,頭欠的振興社系統,相傳都是來自詔安客家的武師所傳,另外還有在七欠範圍之外的西螺街上,發展出以太祖拳為主的勤習堂系統。頭欠振興社系統的武術為金鷹拳或揲仔手,並在七欠範圍外的西螺街上又分支出振興館系統。尾欠金獅連陣武野館為金星師的布雞拳,當時的在土庫牛埔一帶的土匪猖獗,地方人士皆會習武自保並抵禦土匪侵擾。

  振興社的創始人阿善師本名劉明善,是張廖氏的表親,初來台灣時原本定居在打貓(今嘉義縣民雄鄉一帶),清朝道光8年(1828年)到今西螺廣興里一帶設館授徒,由於阿善師為人仁厚,講義氣,慕名而來的人越來越多,阿善師和振興社的名號傳遍台灣各地。道光26年(1846年),阿善師將館師的頭銜傳給徒弟廖富,廖富兩年後因病過世,阿善師於是復出,繼續執掌振興社,直至同治元年(1862年),阿善師以七十一歲高齡,加上雙目已失明,而告退休。

西螺七崁廣興里阿善師紀念碑。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打壓,促使開枝散葉

  西元1896年(光緒22年,明治29年)是台灣進入了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那年的6月13日,因為日本企圖越過濁水溪進軍雲林西螺受到抵抗,引起日本政府的關注,這也是雲林地區斗六、他里霧、西螺抗日行動的開始。當時,西螺青年組成的義勇軍在濁水溪畔夜襲日軍,並將所殺的兩名日軍的頭顱懸掛於西螺王爺宮朝廟,以示抗日決心,日軍也因此大舉攻占西螺地區,尤其將西螺當地的武館成員視為大敵,嚴令振興社解散關閉,振興社的門人四散躲避追緝教授暗館維生,意外促成振興社武藝在臺灣開枝散葉。

振興社的地域分佈

  振興社一直在西螺地區發展,至日治初期,因七欠子弟參與抗日活動,導致廣興振興社被迫解散,蔡秋風乃潛逃嘉義、東石、彰化等地,也因而將揲仔拳武藝傳佈開來,使振興社在中部地區開枝散葉,根據《中部地區客家武藝文化田野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有三支重要的傳衍系統:(1)嘉義東石蔡家,以及爾後發展出來的「武德館」系統;(2)彰化南瑤宮及無底廟系統,特別以「振興社彰化團」為名,其名師有黃彩、陳炎順、林江槐等人;(3)台中縣大安鄉海墘村振興社,乃振興社名師蔡豐榮之徒「乞食師」李番薯所傳,近年青壯輩甚為努力,蒐集該系武藝內容相當齊全。5另外根據虎尾林芳遠師父《振興社正統金鷹拳譜》的口述提到蔡秋風師於民國三 年,在虎尾、大屯、頂南(潁川里)、土庫、馬光、麥寮、施厝、嘉義、大林、東石、三塊厝(三家村)、布袋、鹽水、新營、鬥六、林內、古坑、竹山、阿里山、南投等地 創設振興社武館,每十五天一次巡迴各分館指導拳術。雲嘉一帶有八位門徒輪流代替師父授拳,而林芳遠師父曾傳館的範圍,則包括雲林縣的虎尾、四湖、元長、土庫、褒 忠及彰化縣的線西等地。

振興社金鷹拳傳承圖 來源:振興社正統金鷹拳譜

金鷹振武隊 賴安榆畫

金鷹振武隊 魏聖峯畫

金鷹振武隊 陳念勳畫

金鷹振武隊 賴宣穎畫

金鷹振武隊 黃雋凱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