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七崁武術

西螺七崁源起

文:金鷹振武小隊 陳念熏整理

  要了解西螺七崁的原始故事,必須要從張廖姓的典故說起。在福建省詔安縣官陂地方,有張廖姓家族於乾隆、嘉慶年間陸續播遷來台,定居在西螺地方(舊稱西螺堡, 包括二崙、崙背一帶)從事農墾工作,由於歷代辛勤的耕耘,遂奠定了張廖姓子孫繁衍的基礎。

  當時的台灣乃是一個純粹農業經濟型態的社會。一方面,由於和中國本土路途遙遠,帝力鞭長莫及,在清廷的心目中只不過是一個莽荒的邊疆地區而已。所以在政治制度和經濟建設上 也就從未關心;另一方面,台灣歷代都市海上綠林人物的庇護所,山多平地少,移民良莠不齊。所以盜賊佔山為王打家劫舍的事也層出不窮。張廖氏既以務農為業,同時族繁人眾,為了自保, 他們的族人便在西螺地區以村里或數村落為單位,分為七崁,以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宗族連防自保的制度。

西螺七崁雕塑公園紀念碑。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西螺七崁(欠)聯防制度與範圍

西螺七崁地區示意圖 來源:廖丑老師繪製

  七欠,根據雲林崇遠堂內記述文字指出,原指當地張廖家族七條祖訓,稱「七欠箴規」。而後為促進族人團結,張廖家族又將分居的25個客莊畫分七大角落,亦稱「七欠」(因25莊分布達三個鄉鎮,並未冠上「西螺」),實施聯防自保,並每七年輪流舉辦秋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許多人不知所以,又受中華電視公司1972年連續劇《西螺七劍》影響,誤以為「七欠」是指阿善師門下七位師兄弟,並發展出西螺七崁、七崁、七嵌等不同稱呼。

  張廖氏既以務農為業,同時族繁人眾,為了自保乃在張廖所墾殖之25莊頭,以一村裡或數村落為單位,分為「七欠」,形成犄角之勢守望相助,實施宗族聯防自保的制度。當時「七欠」的地區大致畫分如下:

第一嵌:廣興、頂湳、埔姜崙。
第二嵌:魚寮、下湳、九塊厝、太和寮、吳厝、七座厝
第三嵌 :犁份庄、田尾、頂庄仔、湳仔
第四嵌:十八張犁、三塊厝、深坑仔
第五嵌:港尾、田心仔
第六嵌:打牛湳、惠來厝、部仔、張厝、新店
第七嵌:二崙、下庄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