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七崁武術的興盛與衰落

西螺七崁的興盛

文:西螺七崁武術興盛與衰落 陳念熏整理

一、清朝時期台灣島多戰亂械鬥且盜匪橫行
根據日本歷史學家伊能嘉矩(1985)所記載,清朝時期的台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地方,當時的不安來自幾個原因:1.清朝統治下的台灣盜匪猖獗。2.台灣當時為海盜經常出沒的地方。3.明朝天地會遺民多逃亡台灣並俟機反清復明。4.閩粵或漳泉二籍民眾分類械鬥。

二、農閒時期練武保衛家園
台灣初入清朝版圖時,由於地方下級機關制度欠健全,盜賊、民變及分類械鬥頻起,局勢動盪不安,因此清朝鼓勵地方自行設立團練,於平時仍進行耕作,而於農閒時加強軍事練武,旨在地方有事時能保衛地方,以補兵防之不足。因此台灣各地習武的風氣很盛,這段時間是台灣地區武術發展興盛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階段。居住西螺地區的廖姓族人,將散佈二十五個村落,區分為七個區域,即所謂的七嵌,利用農閒時期加強武術練習,以負責防衛各自區域,加上有阿善師及其他武師的傳授武功,因而形成堅固的區域聯合防禦網,此乃仿傚廖氏祖屋溪口大樓圓形防衛原理,當時藏匿北方的盜匪南下搶劫時,橫渡過濁水溪後,遇到西螺七嵌的抵抗,很難全身而退,因此流傳著一句只要盜匪瞻敢南下來犯,一定是「會過西螺溪,不過虎尾橋」;即從濁水溪南下搶劫的盜匪尚未到虎尾溪,就被西螺七嵌組成的武術團殲滅了。

三、劉明善(阿善師)開館授徒開啟習武風潮
劉明善本名劉炮,生於清乾隆 57 年(西元 1792 年),福建漳洲府詔安縣人,與西螺七嵌張廖姓族人是同鄉,明善是年輕在少林寺學武時所取的法號,門徒都尊稱他為阿善師。清道光 8 年(西元 1828 年)劉明善隻身來台,最初落腳嘉義民雄,1831 年轉到西螺廣興定居,由於他精通少林武術,當時的社會環境又是盜匪橫行,在鄉親的請求下開設振興社武館教授七嵌子弟武術,使得西螺七嵌的武館林立,武風鼎盛全台聞名,成為台灣武術發祥地之一。

四、廖姓強烈宗族一家觀念
張廖宗親邀請阿善師開館教授武術,各村落配合度極高,相繼成立武館的原因除了因為當時盜匪猖獗外,西螺七嵌宗族團結及敦親睦鄰的觀念也是主因。每年十月秋收後各村落舉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恭迎「七欠媽」鑾輿出巡繞境各嵌部落,而各嵌武館也利用此時將平常練習的武術陣頭表演在眾人眼前,行程浩浩蕩蕩,鑼鼓喧天,熱鬧非凡,這盛典成為西螺七嵌地區一年一度的大事,平常練習的武術此時得以表現在鄉親面前,於是各武館更加努力練習,武術的發展越是蓬勃。

阿善師之墓。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七崁雕塑公園的阿善師雕像。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阿善師廟的碑文。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西螺七崁武術的衰落

文:西螺七崁武術興盛與衰落 陳念熏整理

一、人口外移嚴重
傳衍發生斷層雲林縣過去以來一直是農業發展的重鎮,但無奈經濟環境發展的影響,許多雲林 青年子弟選擇外移至其他以工商業、服務業發展為主的鄉鎮謀生,因而導致嚴重的人口外移,而選擇留在雲林當地的百姓,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農民及年幼的小孩為主,因 而各家拳法沒能順利傳承,武館組織有嚴重的斷層現象。

二、社會環境影響
升學主義阻撓 從推動九年國民教育以來,崇尚文憑的升學主義慢慢如影隨形,影響著學童家長 以及學童本身在習武方面的意願,雖然各家武師仍希望能將拳法傳承給莊頭後輩,但 無奈在課業發展與武術進修上發生時間衝突時,家長往往優先犧牲掉武術的練習,因 而雖然許多受訪者在年幼時,有很多機會經常接觸武術,但大多屬於摸索階段,而等 到可以朝更高階段培養時,往往被升學環境所犧牲,實為可惜。

三、武館成員老化與農業轉型的改變
由於地方上青壯人口的外移,導致武館組織難以補充新血,真正能參與演出的成 員不足,導致鄰近莊頭必須互相支援人手頗為常見,而農業轉型為以蔬菜種植為主, 每個月都有不同產期的蔬菜要栽種與收成,雖然農家改種蔬菜可以快速回收資金,但 是原本農人習武的時間多利用水稻栽種的農閒期,改種蔬菜之後農閒期遭到壓縮,也 無暇定期聚集練習。

西螺七崁雕塑公園紀念碑。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西螺七崁雕塑公園紀念碑。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