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武術

習武保衛家園

文:金鷹振武小隊 陳念燻整理

  以前的年代,地方百姓自古來便有組織團練以求自保的習慣,加上爭奪土地水,宗族械鬥及會黨結社的因素,(平和縣志)在(風土志)中,就有「習於攻擊,勇於赴鬥」的描寫,農民利用農閒時間集合團練,訓練基本的防身武術、器械與陣形。

  這些從實戰需求中建構出團練模式,隨著台灣初期的聚族開發,也跟著進入到各個庄頭之中。在台灣幸爭盛行的宋江陣,其實就是源自閩南的庄頭自衛組織。除了配合地方廟會節慶需求外,原本就有地方團結自衛的軍事意義在裏頭。所以陣頭經常是由各庄頭組成,在必要時即可轉變成軍事團體。宋江陣這類的庄頭自衛組織,因為是以團練為組織基礎,因此特別強調器械與陣形的變化及搭配 ,特別適合軍事上的群體作戰。

西螺七崁雕塑公園武術雕像。 來源:金鷹振武小隊拍攝

聘請唐山師傅渡海來台教授

早期練拳示意圖。 來源:民視台灣演藝截圖

  至於個人武術套路方面,端看各庄訓練陣頭時的需求,再另行聘請拳頭師傅來加強。這種以群戰為主的武術訓練,對於長年於庄頭耕墾農民,足以在頭相拼時提供必要的武鬥基礎,但是對單槍匹馬闖江湖的人來說,並不能滿足防身制敵的需要。所以四處遊走討生活的販夫走卒,就必須設法學習各人武術套路並精進練習,才能謀求生計及財貨的保障。自雍正、乾隆以後,台灣的開發重心已轉移到中部,由於分類械鬥的風氣相當高昂,會黨結社甚至引發林爽文事件及戴潮春事件,因此彰化縣各庄頭長期處於警戒狀態,刺激庄民更加重視習武的必要性。


資料引用:舊社振興社資料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