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洲九大南北管軒社
蘆洲地區的南北管音樂子弟社團,為蘆洲宗教盛會的主要陣頭音樂。
從清末民初期間全台盛行北管戲曲音樂時,在蘆洲的良家子弟們,也組成第一個北管音樂社團「樂樂樂」,經由合義社北管音樂指導老師TAKO先口述,樂樂樂曾經於蘆洲湧蓮寺五十周年建醮時,曾搬演過一場屬於蘆洲子弟們,對神明最虔敬的北管戲劇以表示祝賀,而後蘆洲地區的民間傳統藝術社團,又陸續受到樂樂樂子弟
的北管音樂影響,逐漸受教於樂樂樂北管戲曲音樂,轉型變為較適合廟會熱鬧氣氛的北管音樂社團。
但後來因為時代進步與經濟起飛,使得學習北管音樂的人數漸漸消失。蘆洲早期常受到淹水之苦,大部分社團的文物皆因淹水而損壞,社團於經費不足之下;並且有辦法傳承,或有經驗的北管音樂指導老師,大多已過往或年紀已大不再活躍
了。所以現在的蘆洲北管子弟社團大多已紛紛解散,或轉變為較易學習的神將表演團體。唯獨僅剩蘆洲在地的北管子弟社團合義社,還保存著完整的北管子弟文物,與少數的北管子弟社員,社團還有些許的能力,隨著廟會遊行出動,屬於蘆洲在地北管子弟音樂陣頭。
將滑鼠游標移到子弟軒社圖案上,並按下滑鼠右鍵即可連結到蘆洲九大子弟軒社介紹。
蘆洲九大軒社的歷史與現況
第一北管軒社:樂樂樂
為蘆洲舊地名「得勝庄」的角頭廟,得勝街懋德宮延平郡王的代表藝陣。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成立,原名平和社。民國七年時,由蘆洲望族李雲雷取《論語》:「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意,改名為樂樂樂,其第一字「樂」為喜歡,第二字「樂」為音樂,第三字「樂」為快樂,其意義為喜好音樂的人就會快樂,且學音樂不易變壞的意思。台灣光復初期,曾再授教於基隆聚樂社名師盧明先生的演奏技巧,以求技藝的進步,並與北部具有歷史性的北管社團都有交誼。
成員多為店仔口街附近的居民,成立原因與蘆洲流傳已久的信仰,延平郡王三年一醮有相當關聯。台灣盛行南管音樂時期,是蘆洲地區唯一的北管社團,成立後陸續帶動蘆洲南管社團轉型成北管社團,享有「蘆洲北管軒社之首」的稱號。
樂樂樂原有獨立的曲館,後因蘆洲湧蓮寺的改建計畫,將懋德宮與曲館合併在一起,故目前無明顯的曲館。祀奉的樂神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等神明,目前則供奉於懋德宫下層眾神殿右側;而還保存著完整曲館文物如:先賢聯圖、多數的樂器與繡旗等陣頭行頭,是蘆洲地區北管音樂的指標社團。
因管理上因素,已無再招攬新血將北管音樂傳承,目前呈現後繼無人的困境,在重要廟會遶境時,則以神將團體為主,北管音樂藝陣則以召集友社藝員支援。
top
第二北管軒社:合義社
為蘆洲舊地名「土地公厝庄」的角頭廟,文武大眾爺廟的代表藝陣。
早期由蘆洲舊地名大寮口附近,當地民眾組成車鼓陣藝陣開始;後來改為南管音樂為主,也曾經有演過南管歌仔戲經驗,但因財力因素並未繼續傳承;在台灣光復後再重組社務,由蘆洲樂樂樂優秀子弟,李武田與王武芳先生教導北管戲曲音樂,並重新整頓社務,成為現今館址位於復興路上,具有北管音樂團、大、小型神將團、大鼓陣、車隊吹等,較完整規模的北管子弟社團。
top
第三北管軒社:清平社
為蘆洲舊地名「頂獅頭庄」的角頭廟,中正路保佑宮池府王爺的代表藝陣。
在清朝年間,為了蘆洲保祐宮池府王爺迎神賽會需要而成立。早期由庄民組成車鼓陣藝陣迎神開始;後授教於蘆洲和安樂社,綽號AB級的曲館先生,便轉型為南管音樂社團;民國34年禮聘樂樂樂曲館先生教授北管,再轉型為北管音樂團。
現在因北管藝師逐漸凋零且後繼無人,目前只有神將會活動較平繁,並隸屬於蘆洲保祐宮委理委員會內。
top
第四北管軒社:同樂社
為蘆洲舊地名「灰窯仔庄」的角頭廟,中正路福壽宮福德正神的代表藝陣。
由蘆洲灰窯地區居民所組成。早期以南管音樂與南管歌仔戲,為農閒娛樂及出團的主力;曾於民國44年前後有禮聘北管曲藝先生教授北管,之後成為北管音樂社團。同樂社與福壽宫管理委員會彼此相依共存,為蘆洲唯一沒有神將團體的社團。
受蘆洲地勢較低漥易淹水之苦,舊有的文物大多因淹水而損壞,又因水湳重劃區都市計劃土地開發,經常伴隨福壽宫而遷移,再加上財力不足,且無繼續招攬新血傳承,同樂社目前則屬於凋零的社團。
top
第五北管軒社:清樂社
原為蘆洲舊地名「樓仔厝庄」的角頭廟,早期為保和宮代表藝陣,目前依附為復興路護天宫地母娘娘的藝陣。
原名為「清樓閣」。早期為南管戲曲的社團,曾於台灣光復前,在蘆洲湧蓮寺慶典與台北大稻埕等地,搬演過南管戲劇而聞名於台北地區;後因南管歌仔戲沒落,經過蘆洲樂樂樂優秀子弟藝員傳授北管戲曲,改為熱鬧曲風的北管社團,並改名為清樂社。
受蘆洲地勢較低漥易淹水之苦,舊有的文物大多因淹水而損壞,原本為保和宫的藝陣,後因故改依附護天宫的神將團體,只有大型遶境活動才會召集藝員出陣,並且無繼續招攬新血傳承,目前則屬於凋零的社團。
top
第六北管軒社:和義軒
位於蘆洲舊地名「水湳庄」的角頭廟,民族路水仙尊王的清海宮內。
早期以水湳地區居民,為引導當時尚未立廟的水仙尊王神明,所組成的迎神藝陣,是少數以神明名義成立的社團,成立時為南管社團,也曾為慶祝神明聖誕演過南管歌仔戲;台灣光復後,曾經禮聘樂樂樂的子弟先生學習北管,改為北管音樂社團,後來因人力與財力不足,及老一輩藝員的凋零而解散。
合義軒的文物因蘆洲淹水之苦,大多以損毀,且年輕一輩的人並無再傳承,現在已改為清海宮神將藝陣。
top
第七北管軒社:忠樂軒
為蘆洲舊地名「中路庄」的角頭代表社團,與樂樂樂同屬於懋德宮藝陣,位於蘆洲正和街巷大樓內。
相傳九芎宮曾是延平郡王起義藏械之處,因與神明有相關性,故由中路庒居民自組成娛樂性質社團,早期稱為中義社,後因人力與財力不足而衰退。民國60年才再由村長之子重新籌組,並從樂樂樂聘請子弟先生教導北管,轉變為北管社團。
但目前因老一輩的藝員相繼過往後,就沒有北管藝陣活動了,現在轉型為神將團體,並保存著昔日北管社團相關的樂器與文物。
top
第八南北管軒社:南義軒
為蘆洲舊地名「南港仔庄」的角頭廟,位於光榮路上箕穎宮的代表社團,為湧蓮寺「大祖」佛祖的護駕藝陣。
由南港仔地區紳仕所組成的社團,屬於蘆洲少數僅存的南管音樂社團,並且未受到樂樂樂影響,而轉型為北管音樂的社團。在早期搬演過南管戲,曾為蘆洲地區膾炙人口的南管戲演出,但約在民國四十年代末就已解散。而後欣賞北管熱鬧的樂曲,於民國68年(1979年)時,邀請歌仔戲班樂師教導北管曲目,因此南義軒成為蘆洲唯一南管與北管音樂共存的社團。
目前亦因無招攬新血傳承,社團運作已成沒落的形式。
top
第九南管軒社:和安樂社
為蘆洲舊地名「水和庄」,又稱「和尚港」的角頭社團,為湧蓮寺遶境押尾的「二祖」佛祖護駕藝陣。
成立約為日據時期大正三年(1914年)前,由和尚港地區居民所組成,屬於蘆洲少數僅存的南管音樂社團;並且未受到樂樂樂影響,而轉型為北管音樂的社團。仍然保存有南管音樂的樂譜,與南管音樂優雅的清音演奏,而其舊有社團文物因蘆洲淹水之因,已損壞不堪使用,目前新增添的文物,暫時存放於水湳活動中心,並為社團的聚會場所。
目前亦因無招攬新血傳承,社團運作已成沒落的形式。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