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網頁
台灣北管音樂發展
蘆州北管子弟軒社
常見北管樂器
北管工尺譜與鑼鼓經
北管演奏型態
北管音樂類型
北管館閣文物與組織
北管影音欣賞
關於我們製作團隊
網頁內容參考資源
回到北管驚奇開場頁

 

 北管打擊樂器北管撥絃吹奏樂器
單皮鼓板扣子通鼓扁鼓響盞鑼鈸
嗩吶殼仔絃吊規子三弦笛月琴


 

北管音樂內容多樣豐富,使用的樂器也有很多種類,傳統北管音樂演奏以合奏為主。其樂器的組合也會隨著樂曲的多樣性,而有不同的編制。

大約有演奏絃譜的絃撥樂器組合、牌子的鼓吹樂器組合、戲曲中文武場樂器組合,以下就用北管戲劇中,武場及文場所用的樂器作為分類介紹。

 

武場樂器

武場樂器以節奏性與烘托氣氛的打擊樂器為主,使用鑼鼓經記譜,而常見樂器有單皮鼓、通鼓、扁鼓、板、扣子、響盞、大鑼、小鑼、大鈔、小鈔…等。
北管子弟社團會再搭配嗩吶等吹奏樂器數支,即成為常見的北管紅頭陣頭,或排場演奏等樂器組合。
武場樂器在北管戲劇中,位置在戲台的左側,則扮演著重要的鬧台與過場等科介動作演奏。

›單皮鼓
 
又稱為「北鼓」「板鼓」「小鼓」「拍鼓」「達鼓」。為北管音樂的領奏樂器

鼓框由堅實的木頭製成,鼓面圓形且微凸以皮革蒙住,另一面挖空成漏斗狀。以一對「竹製鼓箸」敲擊,音色清脆短促且帶爆破聲。發出「piak,piak」的聲音。
鑼鼓經中的記譜方式,會因打擊鼓面位置及手勢,而有不同的記號,例如:「大」,單擊一下;「嘟」,雙鍵輪奏;「八」,雙鍵同時敲擊等。
為獲取不同的音色,可以敲擊鼓面不同的部位,例如:音色柔和的「點簽」,用鼓箸斜敲擊鼓面發聲,或音色清脆的「滿簽」,用鼓箸平擊鼓面發聲等變化打擊。
打擊單皮鼓者稱為「頭手鼓」,演奏時常運用不同手勢、與打擊方式,引導其他樂器進行節奏的變化,是整個樂隊的指揮及旋律掌控的重要樂器。

top

   
›

又稱「拍板」

由兩塊或三塊木板以繩索鬆綁在一起,由頭手鼓負責打擊,在工尺譜中「板」的記號位置,就是板樂器打擊處。
由頭手鼓負責打擊,打擊方式以左手拇指穿戴在兩木塊之中,甩動木塊使其下端碰撞而發出聲音,音色短促,通常與單皮鼓結合使用,主要作用為調節樂曲 的節奏樂器。

top

   
›扣子

又稱為「南梆子」「梆子」

用長條形硬木製成,中間挖空,音色比單皮鼓低沉渾厚。
置於單皮鼓鼓架的左側,由頭手鼓負責打擊,演奏時以單皮鼓的鼓箸敲擊,用來控制樂曲速度,是變化鼓介動作時不可缺的樂器,屬於調節樂曲的節奏樂器,也是板樂器的替代品

top

   
›通鼓

又稱為「堂鼓」「唐鼓」

鼓框由木材製成桶狀,中間中空,上下兩面皆以牛皮蒙住,以一對「木製鼓箸」敲擊出聲,音色為低沉的咚咚聲,所以在鼓經上的記號為「咚」、「隆」等文字。
因為其聲音低沉力度變化大,主要作用為鼓點上的裝飾音響,具有強烈烘托氣氛效果,也常運用於戲曲中的莊嚴場面演奏,或作為雷聲、炮聲等效果音效。
負責打擊通鼓者亦稱為「二手鼓」,精簡編製下亦可由「頭手鼓」負責打擊。

top

   
›扁鼓

又稱「餅鼓」「大鼓」

鼓身較低,成扁盤狀,中間挖空,上下兩面以牛皮蒙上,鼓面比單皮鼓與通鼓更大,音色比通鼓更為低沉宏亮,通常擺放在通鼓旁邊,由負責打擊通鼓的「二手鼓」隨著樂曲節奏,配合打擊演奏,以製造音色上的改變。

top

   
›響盞

又稱「碗鑼」「湯鑼」

屬於小鑼ㄧ種,以銅錫合金製成,外觀為圓形中心微凸起,邊緣處會打上兩個洞,套上繩索方便提起,以扁平的木板敲擊發出聲音,聲音類似「台~」,清脆且活潑的音色,是北管音樂中音色最為突出的樂器
鑼鼓經中以「乃」、「呆」、「台」等文字記譜
演奏時,左手持繩子提起響盞,右手拿扁平的薄木片以尾端敲擊,配合節奏發出聲音,屬於節奏性的樂器。

top

   
›

北管樂器中的鑼可分為大鑼與小鑼。

大鑼
,又稱「大奶鑼」「凸心大鑼」「鐵鑼」

架子懸掛的樂器,以銅錫合金製作,外觀成圓形狀,鑼面較大,通常直徑為二尺八左右,中心部份凸起點為敲擊處,以包裹棉布的球型大槌敲擊出聲。音色粗曠宏亮低沉,餘音較長。
鑼鼓經中以「匡」、「口狂」等文字記譜。
演奏時置於有雕刻的鑼架或鐵架上,演奏者左手抓繩索穩定鑼身,右手拿紮裹棉布的球形槌棒敲擊發出聲音。在北管音樂中,為增加樂曲氣氛和增強節奏之用,屬於節奏樂器之ㄧ。

小鑼
,又稱「沙鑼」「走馬鑼」「司公鑼」「京小鑼」

以銅錫合金製作,外觀成圓形狀,鑼面較小,直徑約六寸半。
演奏者左手持拿上方繩索提鑼,右手拿長條狀且末端有圓球的鑼棒敲擊。
音色柔和清亮突出,常圍繞著大鑼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演奏

top


 

   
›

又稱「鈸」

北管武場樂器又分為大鈔小鈔
皆以銅錫合金製作成圓盤狀,中間隆起,有小孔隙上布條,讓演奏者方便抓取,一副鈔有兩片,互相敲擊發出聲響。

大鈔
隆起部分比較小,音色較為響亮,音色像是「cei~」
小鈔
隆起的部分較大,音色較大鈔高且略為細碎。

鈔樂器通常隨著鑼樂器的節拍敲打。鑼鼓經中以「才」、「七」等文字為記譜。

top



文場樂器

文場樂器以旋律性的拉絃樂器、彈撥樂器及吹奏樂器為主,以工尺譜漢字記譜
北管子弟社團較少有文場絃吹類的合奏形式,而文場通常會運用於排場、喪葬黑頭陣頭、細曲,及於北管戲劇舞台的右側,作為過場音樂等科介動作伴奏。
常見樂器有嗩吶、殼子絃、吊規子、三絃、二絃、笛、月琴…等。另外還有運用絃譜或細曲演奏時,少見的「幼傢私」樂器,例如:柷、雲鑼、雙鐘、塤、木魚…等。

›嗩吶

又稱「吹」「鼓吹」「喇叭」。屬於吹奏樂器。

依照大小可分為大吹、小吹(又稱噠仔)、海笛 (又稱曖仔)。
小吹為演奏牌子類樂曲的領奏樂器,亦是北管音樂陣頭中主要的吹奏樂器。
嗩吶構造,從上端是套有吹嘴的銅製戧管,中間為木製管身,管身前端有七個按孔,後有ㄧ個按孔,管身下端則套上以銅製的喇叭口(俗稱「碗」、「獻口」)而組成。吹嘴則是用蘆葦管捲成,作為發聲用的簧片,又稱「引子」、「哨子」、「吹印」。
發聲方式是由嘴巴含住哨子,吹奏者必須使用「循環換氣法」吹氣,使哨子音氣流震動而發出聲響,音色大且宏亮,且不同的「管門」會有不同調性的音階變化。

top

合義社-鼓吹吹印
   
›殼仔絃

又稱「椰胡」「提絃」「絃仔」。屬於擦絃樂器。

福祿派(又稱舊路)北管戲曲旋律音樂的領奏樂器,也是絃譜演奏的主要樂器,負責演奏者稱為「頭手絃」
殼仔絃下方是用椰子殼剖半製成的音箱,蓋上用梧桐木面板,接上堅硬木頭所製成的琴桿,上有兩根木棒用以調整琴絃音色,木棒固定兩條用銅或尼龍鋼線所作成的琴絃,外加上馬尾毛製作的琴弓組合而成。
殼子絃音箱部位比較小,而較大音箱與較長一點的琴桿時,此樂器則稱為「和絃」或稱「二絃」。在北管旋律演奏中,屬於 伴奏合聲地位,負責演奏者稱為「二手絃」
演奏方式,豎立方式持琴,琴弓夾於兩絃之間,或拉或推的方式,讓琴弓與琴絃摩擦產生音響。
殼仔絃音色高亢明亮,屬於高音樂器。通常於空絃時以五度定音為原則;而和絃音色較為低沉平和,通常於空絃時,要比殼子絃相差四到五度音的原則定音,音調可隨曲調與戲劇需求而適度的調整。
例如:殼仔絃空絃定音為「合」(ho)、「乂」(ce)兩音,相當於西樂中的Sol與Re。則要合奏的和絃,空絃定音就要為「上」、「六」兩音,相當於西樂中Do與Sol。

top

   
›吊規子

又稱「京胡」「吊鬼仔」。屬於擦絃樂器。

西路派(又稱新路)北管戲曲旋律音樂的領奏樂器,也是絃譜演奏的主要樂器,負責演奏者稱為「頭手絃」。吊規子也用於京劇與一般漢族戲劇之中
吊規子下方是用竹筒製成的音箱,再蓋上蛇皮做為面板,接上堅硬木頭所製成的琴桿,琴桿上方有兩根木棒用以調整琴絃音色,且中上位置有一千金鉤,用以牽制琴絃,木棒固定兩條用尼龍鋼線所作成的琴絃,外加上一支以馬尾毛製作的琴弓組合而成。
演奏方式
,豎立方式持琴,將琴弓夾於兩絃之間,或拉或推的方式,讓琴弓與琴絃摩擦產生音響。
吊規子音色尖銳且明亮。通常於空絃時以五度定音為原則,可隨曲調與戲劇需求而適度的調整。
例如:吊規子空絃定音為「士」(su)、「工」(gong)兩音,相當於西樂中的La與Mi。

top


圖片取自互動百科
   
›三絃

又稱「北絃」「絃子」。屬於彈撥樂器。

三絃用於傳統說唱藝術之中,有分大三絃又稱為「書絃」;北管音樂中通常使用小三絃,又稱為「南絃」
三絃組成,下方為木質扁平製作而成的共鳴音箱,前後兩面蒙上蟒蛇皮,音箱又稱為「鼓頭」,接合較長的木條作為琴桿,上方有三個木棒用以調整琴絃琴色,以三條尼龍鋼線作為琴絃由上而下,由粗而細可分為母絃、中絃、子絃,各有不同音色。
彈撥三絃時,以橫式持琴,右手置於音箱前,用指甲或撥子撥弄琴絃,左手虎口持握琴桿,手指隨樂譜按壓琴絃上的音位,使其發出音響。
音色為響亮、渾厚,音域寬廣,表現力豐富,為樂隊中的伴奏樂器。琴絃定音方式,通常要搭配樂隊的領奏樂器而作調整。
例如:殼子絃為領奏時,則三絃定音為「乂」(ce)、「合」(ho)、「乂」(ce)的音調;吊規子為領奏時,則三絃定音為「工」(gong)、「士」(su)、「工」(gong)的音調。

top


圖片取自互動百科
   
›

又稱「品仔」。屬於吹奏樂器。

竹子作成的樂器,橫式持笛吹奏,上主要開有八孔,由上而下分別是吹孔、貼有笛膜的音孔、六個手指按壓的音孔。演奏時以嘴對準吹孔,將氣吹進入笛管中,使氣流震動笛膜,加上手指按壓音孔,而發出不同音響。其音色清脆且高揚。
可分為笛身較短聲音較高揚的梆笛,可用於北方戲曲的音樂;及笛身較長且粗,聲音較清脆,用於南方戲曲的曲笛(又稱崑笛)。
在北管音樂中,作為細曲、戲曲、絃譜樂曲中的伴奏或獨奏樂器,且北管福祿派戲曲音樂中以笛子音準,作為樂團的定音樂器。

top

南韺社-曲笛
笛與吹教
   
›月琴

其外型類似月亮得名,又稱「乞食琴」。屬於彈撥樂器。

琴身使用木頭製成,外觀圓形且扁平的形狀,且中間挖空當作共鳴音箱;琴頸由短木條製成,上方有二或四根木棒用以調整琴絃音色,琴頸面板上有音樑,是作為琴絃的音位,每根絃只有八或九個音位,而音箱面板上有一支音柱,作用為固定尼龍鋼線的琴絃。
演奏時以左斜方向抱琴,左手隨樂曲按絃於適當的音樑上,右手持撥片或用手指甲彈撥琴絃,使其發出聲響。月琴音色清脆響亮。
常見於傳統戲曲及說唱藝術中
,在北管絃譜或戲曲中,可當作為獨奏或伴奏的樂器。

top

 
 

最佳螢幕解析度1024x768 DPI
台北縣蘆洲國中憨子弟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