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宮座落於西港鄉西港村的慶安路上,廟碑記載是在西元一六六一年,清順治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鄭成功率兵由鹿耳門北汕尾登陸,之後派兵從含西港入西港,隨身恭請境主公,中壇元帥以作庇護‧可能當時是一間簡陋的城隍廟‧直到康熙五十一年
(1712)六月一日。由謝厝寮仔首富謝大存(或云打鐵庄王長泰),首倡聚資一千五百元才完成一間較具廟宇的雛型,直到現在,總共完成了六次重修。


西港鄉慶安宮是曾文溪流域王船祭的領導者


慶安宮內擁有龐大的大小神佛輿民俗資產

 慶安宮的三年一科建醮活動,規模盛大,每次建醮必定遊庄,在清代建醮初期範圍為三十六庄,逐漸發展,到了民國七十七年,參加建醮活動的部落已增加到九十庄,且信徒遍及全省,相當熱鬧。

 在慶安宮殿與禹門亭間,有一名聞名遐邇的「鯉穴龍喉」,禹門亭頂上有五彩鯉魚躍龍門之剪粘。相傳慶安宮廟址原為凹塘,一度穴湧清泉不止,並見鯉魚騰游滾躍其間,堪輿者(風水學家)謂之為「鯉魚穴」。根據老一輩的人描述,民國六十年(1971)十月六日子時,慶安宮行重建上樑大典時,竟拍攝到雙鯉魚顯現香環上之影像,皆認為是地居鯉魚穴所致。因此慶安宮有一獨特的「金鯉魚」令旗,供信眾迎回供養,庇佑全家大小平安無事。每逢三年一科醮期,慶安宮就會通知在外的「令旗」回娘家鑑醮,順便也讓千歲爺鑑定祂們的功力到何程度。回頁首


慶安宮內壁畫雕刻堪稱台南一絕


福祿壽各燈隨風搖曳祈福國泰民安

 慶安宮主祀神明有天上聖母、中壇元帥及城隍境主,建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雖然廟已經重建,但後殿保存的古物相當豐富,「古匾」是收藏文物中最豐碩的一種,「后德配天」為康熙五十二(1713)年,第一次改建時,四角頭義敬獻的匾額;「恩威並濟」為道光廿七(1847)年的古匾,是第二次改建的遺物。

  除了二十多塊百年以上的古匾,最有名的是乾隆以前的古碑"安定里向忠亭碑",原始碑址已不得知,因當時充作西港大廟的階石,碑文磨滅,經三次校勘,運用各種方法,也只能認出一部份,依稀之間,可以判定應是和平定朱一貴事件有關,所謂的向忠亭碑,台灣 的西港慶安宮的刈香遶境活動,主要內容分刈香和王醮兩大部份,屬「香醮型」的民間廟會;初期只是「西港仔堡」境內的遶巡活動,後隨海岸線西移及台江陸浮而逐漸擴大香境,至今有七十八村鄉或九十村鄉的廣闊轄域,形成曾文溪下游王爺文化的信仰中心。回頁首


慶安宮內安定里向忠亭古碑歷史久遠


慶安宮內雕樑畫棟作工精細

 「西港仔香」的起源,一般傳說始自道光廿七(一八四七)年的「南海埔撿拾王船」開始,以為因王船漂到南海埔(今西港南海村)而有建醮與迎王送王;事實上,道光廿七(一八四七)年正是慶安宮重修落成之年,只是籌建首科王醮之年;刈香應從「姑媽宮拾王船」說起,整個發展可分七個階段,每一改變都代表時空背景的變遷‧有發現這塊,因此廟方認為富有歷史價值,而予以保存。

 根據耆老傳述,清康熙六十(1721)年,朱一貴起義,西港仔堡人士吳士連迎清軍,組團抗敵,事平後清廷賜梓木刻牌坊在吳宅前建向忠亭,凡文武百官路過須停轎下馬跪拜,後來向忠亭年久殘破,於是漢人與平埔族人便集資合立石碑。回頁首
 

Copyright (c) 2009 ShiGang Ju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