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西港刈香台灣第一香各庄的陣頭己丑西港王船祭西港全記錄西港仔母河
專題簡報參考書目訪談記實進度報告隊伍資料

西港全記錄
 

1661

 (永曆15順治18)四月二十九日,鄭成功率兵由鹿耳門北汕尾登陸,其後亦派兵從含西港入紮西港,隨身恭請境主公,中壇元帥以作庇護。(西港慶安宮內之碑文)

1664

 (永曆18康熙3)明鄭時期西港隸天興州永定里。

1684

 (康熙23)清廷下詔改制,西港隸諸羅縣安定里,其後又安定里又分安定里東堡、安定里西堡。

1710

 (康熙49)周鍾瑄輯,諸羅縣志卷一封域志:「芉寮港(海汊,有渡。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並載五榖、糖、菁貨物)……西港仔港(海汊。有港。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並載五榖、糖、菁貨物。港水入至安定里西堡止。港口有魚塭)、含西港(海汊。小杉板頭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亦至安定里西堡止。港口有魚塭)」。

1712

 (康熙51)六月一日()西港仔慶安宮建廟。

1717

 (康熙56)陳夢林完成諸羅縣志,載有「西港仔港,海邊,有港,小杉板頭船到此渡客,並載五穀、糖、菁貨物, 港水至安定里西保止,,港口有魚塭」。

1721

 (康熙60)朱一貴事件,地方民番幫助清朝政府,平亂後建向忠亭,同時改安定里東堡為向忠里,西港隸屬諸羅縣向忠里。

1744

 (乾隆9)因向忠亭年久破敗,重修向忠亭碑記載安定里西六分保,東十一社向忠士庶同立此碑。一般咸信其中六分保為漢人所居之處,東十一分社為平埔族分布處。可見在1744以前西港仔地區尚為西拉雅族蕭社平埔人和漢人雜處之地。

1764

 (乾隆29)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完成刊行,載有「西港仔街濱海,民蕃貿易」。

1784

 (乾隆49)由八份懿德宮(亦稱姑媽宮),首創第一次甲辰香科之醮典,相延十三科,至道光三年(1823)由西港仔慶安宮接辦。

1788

 (乾隆53)林爽文亂平後,改諸羅縣為嘉義縣,西港改隸嘉義縣向忠里。

1823

 (道光3)七月間,曾文溪第一次大改道上游至蘇厝改道經乾芉寮由鹿耳門入海。

1823

 (道光3)西港仔慶安宮首次接辦姑媽宮請水。

1835

 (道光15)設「西港仔堡」以道光3年第一次改道後之曾文溪道為臺灣縣、嘉縣界。

1847

 (道光27)慶安宮第二次重修落成,除請水遶境外,並擴大舉行首科王醮。

1856

 慶安宮請水地點由十八欉松凹湖,改往慶安宮主神天上聖母分靈地的北汕尾鹿耳門媽祖宮(現稱天后宮)

1871

 (同治10)曾文溪原經七股鄉公地尾由鹿耳門入海。鹿耳門南岸的天后宮廟被大水沖走, 蚵殼港南邊的蘆竹崙則整村被毀而徙至現之海寮南邊而為新庄仔(新吉村)

1874

 因媽祖宮廟被大水沖走,慶安宮改在北汕尾媽祖宮舊廟址水路(鹿耳門溪)請水。

1901

 (光緒27明治34),全台設二十廳,西港仔堡隸屬鹽水港廳。

1904

 (光緒30明治37)曾文溪改道由三股溪入海,十份塭被沖毀而遷至公地尾西南處重建村落。

1909

 (宣統1明治42)西港仔堡改隸台南廳(全台12)

1911

 (民前1明治44)1914之間,曾文溪由現溪口入海。

1914

 (民國3)十份塭再被沖毀,蚵殼港全庄被曾文溪洪水沖毀,庄民四散至公親寮和溪埔寮,同年溪埔寮建庄。

1920

 (民國9大正9)台灣地方制度改制,廢廳、堡改設州、郡,西港仔堡縮小轄域,隸台南州北門郡西港庄。

1928

 (民國17)「翻筏事件」當時刈香香陣乘坐竹筏欲由菅寮渡曾文溪北上至下面厝時,遇急水而翻筏,太西玄天上帝神轎的涼傘被水沖走,此後太西便未再參與西港仔刈香,直到1982(民國71)新廟北極殿落成後,始再恢復參加。

1931

 (民國20昭和6)曾文溪治水工事興工,迫使檨仔林大舉遷村。

1938

 (民國27昭和13)曾文溪治水工事告竣。

1940

 (民國29龐大的「西港仔香」因鹿耳門溪請水交通不便,慶安宮五角頭決議改往溪北的土城仔保安宮進香。易「請水」為「請媽祖」回西港鑑醮。

1946

 (民國35)光復後改州、郡為縣、區,改街、庄為鄉、鎮, 隸台南縣西港鄉。

1958

 西港慶安宮循例請來「土城仔媽」同時也迎請「北港媽」並以北港媽居主壇,土城媽成配祀,這次易首為次,使土城仔立誓不再參加西港仔香,西港方面也聲稱不到土城仔謁祖,改往鹿耳門天后宮(1947已重建簡廟)迎請媽祖。

1978

 (民國67)廢中東村,合併於南海村。廢三樂村,八份村合併於港東村。

1988

 (民國77)西港村再細分為西港村和慶安村。

Copyright (c) 2009 ShiGang Junior High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