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探索

 

 
 
 
 

鳳山市番薯街

 
     
  鳳山市番薯街

鳳山市番薯街

 
 
 

  民國三十年代,當時日本發動東亞戰爭,台灣農民所種植的稻米,均須運送到戰場,使得島內稻米存糧不敷所需。戰後百廢待舉,米價上揚,吃白米飯成為奢侈品,農夫大量種植廉價的番薯,鳳山市番薯街應運而生成為大批發市場。

  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對吃番薯簽的日子,應記憶猶新。以往的家庭
,番薯籤摻白米煮成番薯籤飯,是為主食。而現在經濟好轉,吃番薯簽籤反倒成為一種生活中的美食享受。在鳳山市光遠路三一二巷的巷道內,尚有以番薯為交易商品的數家老店,都有五、六十年的歷史,是老一輩鳳山市民懷舊的一條老街。
 
 
 
 
 
 

旗山番薯寮

 
     
     旗山鎮位於高雄縣東北,古稱「番薯寮
」。明鄭氏時期最早乃平埔馬卡道族(TARURIAN)從內門移居至此,現今大內建立大傑癲社,而漢人開始入境拓墾,形成「施里庄」。康熙末年,漳州移民俗稱番薯寮,至光緒十四年到臺灣知縣所發租目將番薯寮之地記做太平庄。日本殖民時期約三百戶,人口約一千人,明治34年(1901)設置番薯寮廳,市街進行大規模調整,舊街調整為方正大街,成為今旗山的雛形。

全台唯一的旗山石拱迴廊

全台唯一的旗山石拱迴廊

 
 
 

日據時代的旗山番薯寮

日據時代的旗山番薯寮

   根據旗山鎮誌記載,清朝以前旗山並無村莊,有一位老婆婆,在每天行人往返的渡口附近用自己種植的番薯,搭起簡陋的竹仔寮棚,叫賣番薯湯,為旅客商人充飢,並為往來旅客稱讚,於是名聲聞名遐邇。久而久之,人人就稱呼此地方為番薯寮;到日據時代,由於境內有一座形態似古代戰旗飄揚的高山位於東面,地方官員決議就將山定名旗尾山,地名為旗山,光復後才改名「旗山鎮」。
 
 
 
 
 
 

艋舺番薯市街

 
     
 
     臺北市「最老」的街與艋舺「最早」的街,即為貴陽街,舊名「番薯市街」。若說台北的繁榮始於萬華,一點也不為過。清朝雍正初年(西元1723年),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番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番薯市」。而漢人從堤防外的河口上岸至艋舺開墾時,常和當年駕著獨木舟的凱達格蘭平埔族,大量交易番薯,因而稱為番薯市街,這是台北市商業行為的濫觴,也造就了今日的繁榮台北。

駕著獨木舟交易番薯的凱達格蘭平埔族

駕著獨木舟交易番薯的
凱達格蘭平埔族

 
 
 

「歡慈市街」

「歡慈市街」

   「番薯市街」(貴陽街)是先民開拓艋舺的起點,也是台北市最古老的一條街,「百年老店」新協和藥行、艋舺教會、青山宮均位於此。日據時,番薯市街被改名為與番薯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並因凹仔鄰近此地,而被劃入「遊廓」之內,因此該街多為日本妓院
,居民也以日人居多,現今只留有一些傳統產業,昔日風采已不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