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蝶抓魚~社子島的小農時光

    

    社子島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的匯流處,是一個由兩河共同沖積而成的沙洲, 河川從上游帶來的肥沃土壤,以及適合耕種的平坦地形,自古以來居民就大多以從事農業維生, 從水稻、甘蔗、鹹草、秀英花、蘆筍,一直到蔬菜,都曾經是社子島上常見的農作物。

社子島地理位置圖
社子島地理位置圖

    現今社子島的先民大約是在兩百多年前,從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渡過臺灣海峽,來到了臺北盆地的西北端「社子島」, 先民們以鹹草圍河造田、挖河土做堤,從淡水河和基隆河引水灌溉,基隆河畔的浮州地區以種植水稻為主,一年兩作, 休耕期改種土豆與甘藷;淡水河一側的溪沙尾地區則以種植蔬菜為主,往浮汕地區過去也有種植甘蔗與秀英花。 社子島的先民會將收成的稻米、蔬菜和秀英花以小船載運,靠著雙手划槳沿著淡水河逆流而上, 送到艋舺和大稻埕的市場和茶行販賣,秀英花是當時製作花茶的主要原料,還曾經外銷到海外。

    但河水環繞、地勢低平的沙洲地形也很容易受到天災的影響,常常使得辛苦種植的農作物毀於一旦。 在社子島還沒有堤防的那個年代,每逢颱風來襲,河水暴漲,湍急的河水就會淹沒了農田、沖毀了作物, 島上的居民只能等待暴風雨過去,再重新整理田地、播種插秧,祈求老天爺可以風調雨順、賜予豐收。 有一年一個月來了三個颱風,看著每次重新播種的心血又付之流水,看天吃飯的先民也只能望天興嘆, 雖然覺得老天爺愛作弄人,但也養成了農家不怨天尤人、凡事懂得刻苦耐勞、樂天知命的人生觀。

    早期社子島的先民是以大家通力合作挖掘河土造堤的方式,來保護田地不受潮水和河水的侵擾。由於淡水河下游有個寬度約只有120公尺寬的關渡口,即關渡象鼻頭和五股獅子頭之間的河道,這個天然的隘口能阻擋每天漲潮時湧進來的海水,大潮時隘口內側的河水也只有八分滿,不至於淹進地勢低平的田地,先民過著與兩河、潮汐和平共處的生活。

    不過這個情形一直到了1963年有了改變,當年的葛樂禮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嚴重的淹水災情, 政府為了避免慘劇再次發生,聘請國外水利專家學者來臺協助評估改善的辦法,經過勘查研究後, 政府決定拓寬關渡口至200多公尺,以期讓淡水河水不再受到阻礙,遭遇洪水也能快速宣洩。 但萬萬沒想到,炸寬關渡隘口之後,反而造成高漲的潮水再也無法阻擋,每逢漲潮就淹沒了沿岸的大片農田土地, 影響了許多農家的生計,也讓淹水好像變成了社子島的專利。

瑠公水利會社子島圳道分布圖
瑠公水利會社子島圳道分布圖

    為了解決淹水之苦,地方上李雲淡、陳懿墩等人,開始積極向市府爭取建設堤防, 於1973年完成高2.5公尺的堤防,但由於當時仍缺乏排水系統和抽水設施,每逢大雨堤防內就積水成災; 幸尋求臺北市瑠公水利會協助時獲得支援,於是社子島在1974年後轉納入該會的灌溉範圍, 從1974年至1978年期間,陸續將堤防加高至4公尺,也完成六個抽水站與排水溝,使得社子島地區 脫離了大雨必淹的窘況,在60至70年代成為大臺北地區主要的蔬菜供應區之一。

資料來源:富安國小60週年校慶校友陳懿墩先生訪問影片、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社子工作站文史資料、臺北市政府107年都市計畫

最新消息

  • 以前為了解決淹水問題,所以要蓋高堤防,讓現在的我們颱風來的時候就不用驚慌了。以前因為會常常淹水,所以以前的人決定把獅子頭隘口炸掉,讓水流出去,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讓水流出去,海水卻也會進得來呀!
  • 所以社子島以前的土地種出來的蔬菜水果,不會鹹鹹的,又甜又好吃,是社子島農民的經濟來源,賣得很好呢!;但是因為海水進來社子島,所以社子島的土壤就變得鹹鹹的,種不出好吃的蔬菜,農民自然也賣不出去。
  • 就因為這樣,所以許多居民決定搬離社子島;或者將農地轉租給工廠營業,賺取租金。我覺得政府的政策影響層面會很大,所以應該要仔細規劃以後才施行,並且希望能多傾聽人民的意見。
環境變遷省思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