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菜市場,也稱傳統市場,而它的前身只是這裡一攤、那裡一攤,不密集的攤位,雖然這與傳統市場類似,但兩者間卻代表著不同的意義。為了提供民眾日常採買所需,讓失業、低收入戶、殘障者有謀生空間,中華民國政府從民國五十三年開始興建傳統市場。

傳統市場是一種相對於超級市場的賣場,販賣商品主要是各種新鮮的蔬果、未宰殺的雞、魚,除此之外,有時也會有餐飲店、雜糧店坐落於其中。當今台灣傳統市場,全台灣約有850家,位於新北市的菜市場就有84家,通常在一個社區中會有一個菜市場。營業時間區分為「早市」、「黃昏市場」、「夜市」,它們的定義如下:
▼表:台灣常見「市場」種類比較(整理/製作者:梁博翔)
市場名稱 營業時間 特色
早市 在早晨營業的市場,每個市場的營業時間都不一樣,但收攤的時間卻都在12:00左右 早市通常專賣早點,通常不會販售正餐
黃昏市場 黃昏市場是一種新興市場,雖然表面上與菜市場類似,但在營業時間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黃昏市場賣的商品主要是飲食類和菜、肉類
夜市 通常在傍晚五點後開始營業 夜市最特別的文化就是宵夜、小吃,雖然不是餐廳,而是露天的攤位,還會販售雜貨、遊戲...
而現在大家口中所說的「菜市場」,通常指的是營業時間在早上的「早市」,而非黃昏市場。
歷史發展
台灣傳統市場的歷史大致可分為三種時期,分別是清朝時期、日據時期和台灣光復後,而這三種時期又各有不同的特點與意義。
清朝時,台灣的商業基本是以市場為中心,會以貨幣易物或以物品易物。台南府設立城桓後,在各大城門的交通要處逐漸形成市場或露天攤販。日據時期,為供應居民生活所需,開始有新的私有市場,隨著經濟發展,市場也跟著增加,而「公有市場」的興建,是從日據時期發展的。台灣光復後,行政長官公佈「台灣省公有市場管理規則」,只要是傳統零售市場的建築物都要變成公有。1980年代新興的量販店和超級市場,迅速的在發展,傳統零售市場大受打擊。
演變過程
自從興建了超級市場,對於傳統市場的演變,近年來改了很多,不管是人潮、商品... ...等,都有巨大的改變。
一般人覺得超級市場較乾淨、賣的商品較多、蔬果較新鮮,因此比較少人到傳統市場買菜。傳統市場的交通通常較方便,價格較便宜,為了增加人潮,每個老闆都想了不同的花招,像是:「打折、買2送1」……等,若與老闆互相熟悉,有些老闆也會給你優惠。從以前到現在,有些傳統市場也學習超級市場,不管是從裝潢到定期的打折活動,都改變了很多,也因為這些改變,讓傳統市場和超級市場更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