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ical Building of Changhua County 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   我們的影片! 我們的影片

禮堂的空間結構


2003年的溪湖國小禮堂修復設計圖(相片來源: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禮堂配置圖

  1. 進出方便:
    位於學校內部的西邊,鄰近西側門與南側門,方便進出。
  2. 有腹地:
    四周圍有廣大的開放空間,利於人員之疏散。
  3. 功能:
    日治時期學生集會、體操、劍道等活動使用。

 

 
 

禮堂空間基本構成

  1. 獨立:
    獨立設置在操場旁。
  2. 有中軸線:
    以矩形空間作為原型,沿著講臺、講堂的中心為軸線,兩側成對稱。
  3. 空間由三部分所組成:
    講臺、講堂和玄關三部份組成,講臺設在矩形的短邊上,有附屬準備室(貴賓室),為禮堂的精神中心,通常地坪會抬高,為增加威嚴和美觀,講堂四周通常會框有華美的雕飾。講堂為一矩形的空曠空間,可容納多人的活動空間。玄關為主要出入口,通常設於兩側牆或後方橫牆,方便人潮出入。準備室(貴賓室)的兩側也設有玄關供貴賓及表演者進出。 在1935年還沒有所謂的麥克風時代,所以特別將講堂後方設計成有深度的ㄇ形空間,如同音箱的擴音效果,只要表演的人站在臺上以平常的聲調說話,臺下的觀眾便能聽得一清二楚。
  4. 使用上矛盾:
    兼作多種用途的使用,如集會和室內體育場之用途,集會場所適合前低後高傾斜的設計,為了讓聽眾都看的見聽得見,而作為室內體育場用又必須是平坦的地面適合各項活動。
  5. 有三種構造與材料:
    下方是一個以磚石構造作為承受載重、圍閉空間的牆體;上方是一個遮蔽風雨、界定垂直向空間的屋架。(下圖)

 

 

鋼屋架
根據垂直載重、風力及地震力而設計屋架的排列方式。溪湖國小禮堂的鋼屋架共七榀,屋架兩端以錨定螺栓固定於牆體上的混凝土墩上,主要購件採用雙拼L型角鋼,每榀屋架之跨度約22.5M是目前在台灣日據時期仍保存的學校禮堂中,跨距最大的,個屋架間以水平剪力撐與垂直剪力撐(L型角鋼),聯繫增加各桁架之面外穩定性。
RC牆體與磚牆
本建築之牆體以RC(鋼筋混凝土)構造為主體,兩側磚牆為輔。磚牆的砌法為英式砌法,外表以水泥砂漿粉光並油漆,厚度較厚。
木桁架
四十七根木桁條與鋼屋架方向剛好相反,為水平排列方式,由木構件組成的桁架,能夠大面積負荷乘載重量。也能承受軸向拉力或壓力,在跨度較大的建築物中,較能節省材料。
 
   

禮堂空間分析

  1. 西式斜屋頂的建築物:
    屋頂的形式為硬山式,山牆上有桁條頂住一牆面內側,屋面採用水泥瓦,水泥瓦下方為木板,木板下方有四十七根木桁條分擔屋頂重量。木桁條固定於鋼桁條下方。下方磚石構造作為承受載重,圍閉空間的牆體,有鋼筋混泥土架構支撐;上方則界定垂直向空間的桁架。(下圖山牆桁條)
    屋架的材料為木製為主,而跨距較大者亦會使用到鐵製桁架。
  2. 大面積平頂開窗:
    由於是鋼筋混擬土造,牆面已不再負承重責任,再加上為達到通風、採光的要求,禮堂建築的開口率較大,開窗配合空間使用,多配置在兩側縱牆上。 東、西各設四道門、五座窗,採光通風良好。
 
參照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繪製溪湖國小禮堂架構圖

山牆桁條

禮堂空間分析【平面】

  1. 大跨距、寬敞平坦的集會空間。
  2. 玄關形式較簡單,由東西兩側直接進入。
  3. 講臺四周框有華美的雕飾,講台下方為中空構造,後方山牆壁面上下方各有兩個通風口。(圖一)
  4. 臺後方設置了神龕的空間,放置天皇「教育敕語」。神龕周圍通常會有華美精細的雕飾,增加了禮堂整體精神價值與威嚴。(圖二)
  5. 禮堂建築為一層建築,樓梯只見於東西兩側玄關處。(圖三)
  6. 附屬空間:為輔助講臺活動的進行,在兩旁設有拱門型的廂房,作為化妝準備室使用。(圖四)
  7. 要出入口設於兩側牆,除了主要進出口外,還有數個次要進出口,以便人潮進入或者散去。
  8. 務性出入口:東西兩側服務性空間,設有獨立的進出口,與一般觀眾的進出口分離。

 

圖一通風口

圖二神龕外部

圖三樓梯門

圖四準備室出入拱門

 
 

禮堂空間分析【立面】

  1. 大面積的開口部:
    因應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又要適合人群聚集的場所,因此著重在通風設施上,兩側縱牆上有較大跨距開窗,因為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牆面已不再負承重責任,因此可有大面積開窗,增加採光。 禮堂東西各有四道門,五座窗,每座窗有分有上層、中層 、下層三座小中大窗戶。上層為手搖式推窗。

  2. 牆壁採用樑柱系統加上小橫樑。橫向與垂直的簡單造型,用不同色系分辨出牆與柱,柱與白色牆壁內皆用RC混小碎石組成。
 

禮堂空間分析【剖面】

  1. 講堂─禮堂主要空間
    禮堂的空間建築形態源自於羅馬時期的公會堂,其原型可追溯自「巴西利卡」(Basilica)式,以矩形空間作為原型並依循發展,由於機能緣故亦受到折衷主義與殖民背景的影響,形式通常成對稱,力求整齊嚴肅、莊重威嚴、一目了然。

  2. 構造緣故造成兩種結構形式
    西式斜屋頂的建築物,下方磚石構造作為承受載重,圍閉空間的牆體;上方則界定垂直向空間的桁架。屋架的材料為木製為主,而跨距較大者亦會使用到鐵製桁架,屬於西式桁架中的芬式(Fink)桁架系統。 (下圖)

  3. 禮堂空間三要素
    禮堂空間通常是由講臺、講堂和玄關三部份組成。

兩種結構形式 西式桁架中的芬式(Fink)桁架系統
 

【資料來源】
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民 94)。彰化縣歷史建築-溪湖國小校門暨禮堂調查研究報告書。彰化縣:文化局。

清水國小
http://artouch.com/m_test/kids/story.aspx?aid=20140306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