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istorical Building of Changhua County 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   我們的影片! 我們的影片

校門的風格樣式

溪湖國小校門
   

校門特色

校門柱內部是磚石所砌,表面材料為抿石子(註1),由數十片大小不一的長形塊狀所排列而成,或以「開模洗石」(註2)的技術,由多片模具印製後組裝完成,由細部照片可以看出來組裝痕跡。

(註1):抿石子工法為日本人所發明,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當時日人學習西洋建築理論工法,但卻因為缺乏大量的石材可開採,因此發明了以洗石子工法取代石材,石材部分則以抿石子與洗石子及斬石子來模仿西方的砌石工法。優點是便利與經濟,是一種表面裝修工法。洗石子日文叫「人造石洗出し」,目的是模仿石材的質感。

(註2):開模洗石技術,被視為洗石子標準化和量化的過程,可預先大量生產零件,再於工地組裝,可縮短工期。日本時代使用的模具,依材料可分為水泥模和洋菜(寒天)模兩種。施作時,匠師先用黏土塑成模型,再製作內、外工作模型。工作模型完成後,灌入石粒泥漿,趁未完全凝結前拆模,再使用手動噴霧器洗去外層泥漿,露出石粒完成。

美學欣賞

大大小小的方塊垂直水平排列成門柱,似乎是計算好了的尺寸,非常完美的呈現出幾何的美感,跳躍式的方塊排列,又有著節奏韻律的音樂性。頗像「新造型主義」大師蒙德里安的幾何作品。(註3)但是雖是平面的幾何造型,卻有著建築所具有的凹凸層次退縮姓的立面,增加了較為柔性的美感。門柱單一面的洗石方塊有秩序地排列之外,並注重到整體方塊的排列,因此柱面相鄰的兩個立面柱的方塊排列是左右對稱的,然後左右分開的兩兩柱子,方塊排列也是左右對稱的。因此有了個別的單一性,又有整體的融合性,讓欣賞者不會因為大大小小的方塊排列而亂了秩序。仔細的研究方塊的排列其實是有一邏輯思考次序的,同時也很佩服當時的設計者,能夠如此用心的在建設一所鄉下的小學。

大門的主要門柱除了從正面看上去有一立面外,旁邊還有凸出向外後退依序延伸的兩層立面,然後再接續凸出較矮的兩層立面,所以從側面體來看,總共有五個角面,層層疊疊,很像一棟堅實的大樓。所以在門柱上有著量體的設計,呈現出莊重的威嚴感。

多層次的退縮變化使用在最高的兩個門柱上,總共有五層。 整建完的鑄鐵大門與地面的磚石,錯落的大大小小不同比例,頗有相互輝映的美妙趣味。

蒙德里安

(註3)

作品名稱:構成A(Composition A)
1920 年
油彩‧畫布,91.5 x 92 公分
國立現代美術館,羅馬﹝Rome﹞,義大利

畫面由黑、紅、灰、黃、藍所組成的構圖,以平塗的色塊垂直水平線條切割畫面,去除情感的自然形象表達,只運用水平垂直線條與方塊,使得畫面有秩序、結構性,產生跳躍起伏的節奏與韻律又有平衡的美感。

結構秩序

大門石柱的排列有六個,左右各有三柱,中間兩柱最高,其次是小門旁的兩柱,圍牆也比門柱低,但是門柱外面的走道圍牆又比兩旁平行的圍牆低。圍牆延伸出去的小圍牆又更低,這種階梯狀的高低排列,由左右兩側向中間向上集中,顯現出一個三角形的設計動能,能顯現最高門柱的崇高感,讓人肅然起敬。在空間架構上,校門設計並非呈現一字排開的樣式,而是有空間上的前進與後退,呈現出ㄇ字型的排列。當時校門的設計有別於其他學校的門柱設計如鎮上的媽厝國小(下圖一)、衛生所(下圖二)、忠覺里派出所(下圖三)、湖南國小(下圖四)等相關公家單位,所設計的校門都沒有溪湖國小如此的繁複高大,如此用心而別出特色。根據野史一說當時建設校門的日籍校長為日本天皇之親戚,因此較為重視,獲得的經費也比較多,因此溪湖國小才能蓋起如此漂亮的校門還有高大實用的大禮堂。
(圖一)日治時期媽厝國小校門
(相片來源:施榮懋先生提供)
(圖二)日治時期溪湖衛生所
(相片來源:施榮懋先生提供)
(圖三)日治時期溪湖忠覺里派出所,人像照為民國時期。
(相片來源:施榮懋先生提供)
(圖四)日治時期湖南小學校校門
(相片來源:施榮懋先生提供)

 

校門案例比較

民國41年,當年校門有柱無門。相片來源:施榮懋先生提供

溪湖國小校門

建造設計: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當時由溪湖支廳長中壔義真、溪湖區長楊集、三塊厝區長李聲洲及其他人士倡建,明治35年(1902)12月申請設立學校。溪湖公學校(溪湖國小)自明治35年12月興建校舍,至明治36年(1903)4月竣工,同年6月9日正式成立學校,並自大嵙崁公學校聘請淵野孝之助擔任教諭。昭和3年(1928)溪湖公學校遷校至現址,昭和5年(1930)興建校門,至昭和6年(1931)完成,民國二十年完工。昭和13年(1938年)興建禮堂,日治時期,禮堂僅於天皇節、明治節、紀元節及元旦舉行祭典時才開放。(文化資產局)

台灣大學校門

建造設計: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

歷史沿革:

市定古蹟「臺大校門」建造於1931年,民國二十年完工。為原臺北帝國大學正門及守衛室,現仍為臺大主要校門,具有臺灣高等教育史上啟扉之象徵意義。校門的建築體約高三公尺,建築物外觀雖然低矮,造型平實,但施工極為精良。中央設守衛室,管制左右兩側出入口。建築物由當年總督府官房營繕課設計,建材使用臺灣所產褐色面磚與唭哩岸石,頗具本土特色。校門的形式頗像堡壘,呈現厚實堅固之感,色彩與校園內其他同時期校舍相同,具協調之美。校門前的廣場氣度恢宏,且是近數十年來青年學子關懷校園與社會改革之言論廣場,深具空間見證之意義。 (文化資產局)

   

門柱與材質

溪湖國小:

校門柱為磚砌、面飾材為抿石子,有多層次線板,長方體造型。校門材質較簡單。

台灣大學:

為石砌,圓柱造型,使用臺灣所產褐色面磚與北投唭哩岸石材,就地取材,頗具本土特色。校門材質變化較多元。

門柱尺度比較

台大門柱為圓柱形上面飾有燈座,溪湖國小為方柱形原本無燈座。門柱以溪湖國小最高,寬度最寬,且有多層次退縮變化,大門門柱排列呈現ㄇ字型,為一大門兩小門。立體方正的造型,較為莊重威嚴。台大校門有一中央最高的警衛室,兩旁側門之間間隔較大,呈現一字形排列,有圓弧狀的圍牆,較注重流線形排列,因此有曲線柔和之美感,有數個小側門供進出。

門柱高度比較

溪湖國小校門根據開挖觀察,門柱洗石子外飾材約有20公分埋入現有柏油路下,因此總高度為320公分,最大寬度為125公分左右。溪湖國小校門柱體高度比台大圓柱體門柱高度還高出許多。

共同點

外觀方形塊狀幾何造型的排列手法極為相近。

 

參考資料:

陳柏年建築師事務所(民 94)。彰化縣歷史建築-溪湖國小校門暨禮堂調查研究報告書。彰化縣:文化局。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認識台灣 
http://www.ntm.gov.tw/tw/public/public.aspx?no=334

文化資產局
http://www.boch.gov.tw/boch/
視覺素養學習網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mondrian/mondria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