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的藝術價值

中國的戲曲發展,大多是為了敬天謝神,祈福求安。布袋戲為戲曲中的一支,在傳統習俗上,家中若是有喜事,都會將這一切認為是神明庇佑,而獻上戲曲謝神,所以表演者主要是把神明們當成觀眾,用布袋戲來取悅神明,進而達到謝神的效果。因此,布袋戲在傳統民間的信仰中,一直是一種「神聖的表演」。現今的布袋戲,也就是電視上看到的金光布袋戲,這種布袋戲演出的觀眾是一般的人,對觀眾來說,這是一種娛樂,而對表演者來看,這是一種職業性質的表演。

布袋戲發展到八O年代,幾乎已完全成了「金光戲」的天下;也因此『傳統的布袋戲』必須在特定的場合才能見到。事實上,傳統布袋戲絕非粗鄙、低俗的;它的價值,除了精妙絕倫、維妙維肖的表演藝術外,無論戲台、木偶、服飾、後場、演技,甚至連戲偶使用的兵器或道具,都是非常精緻的藝術品。

具有百年歷史的布袋戲偶-三代
跳鍾馗用的戲偶

由早期單人戲繁衍而生的第一代四角木棚,造形仍相當簡陋,藝術價值也較低,藝師們為了吸引觀眾,不斷的增加戲台上的雕飾,不久,以繁雜雕刻取勝的第二代『四角棚』於焉誕生;這種『四角棚』,其實已經把傳統木雕的特色與藝術價值表現的相當清楚了,但是清中葉以後,結合『傳統建築空間變化之美』,與更精湛木雕藝術的『六角棚』,便把布袋戲彭岱入最精緻而完美的境界。俗稱『彩樓』的『六角棚』,雖只是在舞台左右前方面各增加一個斜面,以便吸引左右兩側的觀眾,但這兩個斜面卻改變了整個戲台的空間結構,使得視野效果更富變化且更生動。蛻變自『四角棚』的『彩樓』,雖然形式上都維持六角形式,結構上卻有前期的「水流內」是指底座較大而凸出,頂蓬較小而縮入。

四念白在布袋戲表演中,即為出場詩或定場詩。之所以稱為四念白是因為該出場詩通常由「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詩所組成的「念白」。一般來說,四念白源自元曲雜劇,深受17世紀之南北管戲劇或歌仔調的影響。以閩南語吟誦的四念白常會讓觀賞布袋戲的觀眾馬上得知布袋戲劇中角色的特色,也製造了戲劇張力。 在台灣,四念白不僅成為布袋戲的最大特色;較負盛名的四念白也讓不常看布袋戲的民眾所熟悉。

羞澀的同學
同學別駝背
同學玩布偶中
立正!!!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資料來源:中國傳統戲曲
資料來源:掌中乾坤--布袋戲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