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安宮現址
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業戶張必榮倡導興建廟宇於潭底山麓稱為濟安宮。後在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均整修過廟宇,但經歷三次的整修,廟堂仍不經歲月摧殘而日漸腐朽,於是當地人士議起重建;另外因鐵路車站的設置,為方便庄民參拜,故選擇在交通便利之地另興建之,因此自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由王土龍及黃純青(註4) 等發起扶乩卜地,由大帝選定現址《樹林火車站東方三○○公尺處》,由住民募捐歷時五年,並於大正十二年(西元1923年)十一月吉日恭迎帝駕恭奉於現址,起至大正十六年(西元1927年)募資築造本廟宇,至大正十六年(西元1927年)十月二十四日慶成建醮(註5)三天。
於濟安宮與總幹事合照
註解:
註4: 黃純青在企業方面,他與林本源商號參與創立的紅露酒名聞遐邇,也利用酒餘養豬,並將此技藝傳授給當地農夫,而獲得景仰。在政治方面,他於日治時期擔任樹林區區長長達33年,於1931年因台灣總督府限制台米外銷日本,而與總督府積極交涉,獲得勝訴。戰後之1946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議員,不過因為二二八事件,退出政壇,前後擔任台灣通志館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主任委員。〈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B%83%E7%B4%94%E9%9D%92〉
註5: 醮或醮典為道教祭典儀式。舉行醮典亦稱打醮、建醮、造醮或做醮。漢之後,醮成為道教的重要儀式,許多道教的典籍都有記載醮儀。史書上亦有許多關於醮事的記載,例如《隋書卷七•志第二•禮儀二》:「大業中,煬帝因幸晉陽,遂祭恆岳。其禮頗採高祖拜岱宗儀,增置二壇,命道士女官數十人,於壝中設醮。」到了明末所撰的《正字通》中,「醮」字的解釋更顯醮和道教的關係:「凡僧道設壇祈禱曰醮。」明之後,民間醮典已不一定和道教有關。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6%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