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境」在多數人的觀念裡常以「巡境」為主,隨著時空的演變,繞境 對於社群的象徵意義已有所差異,對應其意義的種種差異,各地對於繞境的 也逐漸發展出屬於當地獨特的繞境形式,繞境具有區分我群與他群的象徵意義,在出境過程裡,更透過陣頭、神轎與居民的具體行為,以及繞境路線的安排,強調出境在相同的名稱之下,代表著不同的象徵意義,也是一種從分到合的轉變過程,多種社群關係的演變過程。繞境通常先由廟方貼香條於預定路線上,時間一到,先誦經、讀出巡牒文,接著鳴起馬砲,陣頭、轎班、神轎等隊伍依序出發。
通常在農曆三月時,濟安宮會有遶境活動。這次採訪我們問了總幹事繞進的相關問題,他告訴我們,每年三月十五日也就是保生大帝的誕辰時,會舉行遶境活動。而遶境活動所代表的當然就是神明出巡啦!保祐大家的平安,以前是流行病的問題,透過遶境可以保佑地方,類似總統巡視,總而言之就是保平安除瘟疫。神明遶境的路線則由濟安宮安排,以信仰圈為主,例如沙崙、新莊、溪洲等地。遶境活動時需要準備的東西很多,例如便當、紅布、車輛、茶水、交通人員等等……可分為交通、總務、膳食、祭奠組四大類。
參考資料:
《臺灣學研究》,第七期‧頁97-114,民國98 年6 月,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訪問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