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安宮在建築格局上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分別為: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及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至今。
- 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
平面為兩殿一護,依序分別為前殿、正殿、左殿右護龍(廂房),前殿為三開間,左右各為搭有屋頂的過水廊,作串連與提供服務性入口的空間使用,而正殿亦是三開間,採燕尾屋脊的屋頂型式,在左右護龍是採山牆馬背做法,牆面是以磚塊砌築而成。 - 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
此時期的濟安宮在廟宇格局上並無作太大的變動,只是在前殿及正殿屋脊、垂脊上,以加做寶塔、人物、假山及花飾等剪黏飾物,使整體屋面看來較前時期更為華麗,但對於週遭環境的規劃上則於廟埕加建水泥矮圍牆、增設金爐、三川門及位於民生球場的戲台等,三川門是採重檐歇山式的屋頂,三開間立柱居中為最寬大,左右兩邊同寬同高,而位於正對廟門前民生球場的戲台,是作為歌仔戲、布袋戲等獻神表演的地方,具有寓教於樂的作用,且可容納更多的觀眾,平時又可作為民眾運動遊戲之所,但現已將戲台及球場拆除改建作停車場使用,另外在廟埕增設的水泥矮圍牆可確立廟埕的完整性,作一葫蘆狀煙囪的金爐,為廟埕空間增添其趣味性。 - 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年)
由現況平面圖來看,在整體配置上是屬於合院式的配置,採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的作法,在平面上共有兩進,由外而內依序為:三川門→廟埕→前殿→天井(藻井之花)→正殿→左右廂廊。
濟安宮平面配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