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安宮舊址
據《濟安宮沿革記》中曰 : 『本宮奉祀保生大帝,帝姓吳,名夲,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人,‧‧‧‧‧‧,當明末清初,漳州、泉州先民跟隨鄭成功起義,佩帝香火,冒險渡臺,這時有賴姓一氏族,於清康熙末年,自白礁奉大帝之分靈來臺,居於『潭底庄』築茅屋祭祀之,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業戶張必榮倡導興建廟宇於潭底山麓稱為濟安宮,‧‧‧‧‧‧。』與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纂修的《淡水廳志》(註1)中記曰 :『大帝廟。在海山莊(註2)。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張必榮捐建。』由此可得知保生大帝原本為賴氏家族所奉祀的私有神明,於潭底築茅屋奉祀,因開墾初期地區多瘴癘(註3),便顯其神威醫治庄民,並且醫癒最大業戶張必榮,而後張必榮於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捐錢蓋廟創設濟安宮,以答謝神意,其舊址是位於今樹林市保安街一段三O一號前馬路處,與潭底福德宮(土地公廟)相距約為三百至五百公尺,香火日漸鼎盛,進而成為樹林地區開墾初期庄民的守護神與信仰中心。
濟安宮舊址對面的警察局
濟安宮現址位於新北市樹林區保安里保安街一段三十二號,為何濟安宮會選擇在此地興建廟宇呢?濟安宮總幹事告訴我們:「當年興建廟宇時,首先要選一個位置,於是請了乩童起乩,因為神明的表達方式是以乩童起乩為主。於是廟方請保生大帝給個指示,當時乩童震動,就跑到現在這個地址,所以,建造濟安宮是以神明的旨意為主。」
註解:
註1: 《淡水廳志》清代編纂的臺灣方志之一。〈資料來源:「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690〉
註2: 海山郡為臺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之一,該郡隸屬臺北州。海山郡統轄板橋街、鶯歌街、三峽街、中和莊及土城莊,對照現在位置,即成板橋區、土城區、三峽區、鶯歌區、樹林區、中和區及永和區等。海山郡的「海山」之名,是因為16世紀臺灣的荷蘭統治者將從三峽山區流經此區域直至五股地區海岸山丘的冷水坑溪稱為「Spruijt nae Gaijsan」,意即「海山川」。〈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5%B7%E5%B1%B1%E9%83%A1〉
註3: 瘴氣,亦稱瘴毒、瘴癘,中醫名詞,是指中國南方山林間濕熱環境下因某種原因(如動植物腐敗等)而產生的一種能致病的有毒氣體。由瘴氣引起的疾病被稱為瘴氣病或瘴病,瘴病是多種疾病(流行病或部分熱帶病)的總稱,多數情況下指瘧疾,故又稱其為瘴瘧。古代中國,瘴氣多流行於南方地區,其分布地區隨著人為開發和自然環境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8%B4%E7%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