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文
濟安宮內其中有一道位於右廡廊「寄附芳名金額」的石碑,是刻於大正11年癸亥年孟冬建築,即是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年),換算距今約有七十八年的歷史,是廟內現存最早即具有歷史價值得一塊香油錄石碑文物。
寄附芳名錄石碑
- 匾額
匾額通常置於門楣或橫樑上,其形制一般常見以橫長形級數長行為居多,內容有年代、頌恩揚善或表明心性的題字,文後並署獻匾者的職銜、身份、名號,讀古匾時可欣賞書法與文句,同時也可以由獻匾人的身份,了解當時在鄉鎮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以及濟安宮與其他地方寺廟間來往的關係。
現濟安宮內所懸置大大小小的匾額,分別至於正殿及左右廡廊,均為各地方寺廟、首長及鄉紳所獻。其中著名的匾額有二:
靈庇萬民匾額神恩浩蕩匾額
- 道光辛卯置丁卯重修「靈庇萬民」,由董事眾弟子同立,為西元1831年(道光十一年)置,西元1867年(同治六年)重修,藉此可了解濟安宮在清道光十一年及同治六年均有整修的紀錄。
- 昭和丁卯孟東吉日「神恩浩蕩」海山郡郡守與七位禮讚生,為西元1972年(民國十六年)置,其中所指的海山郡是轄區的意思,相當於管轄現今的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等七區,清末朝時劃設為海山堡,在日本治臺後,西元1920年七月改設海山郡,光復後廢郡設區為海山區,可以得知此匾額是由海山郡郡守,及地方官所獻。
- 題聯
在濟安宮廟內的題聯分別出現三川殿、東門、西門等大門的入口的石壁門框上,以及前殿、正殿的柱列上,其做法是以陰刻方式在上金漆以突顯其題聯,其中以正殿的四點金柱及副點柱整體內容上最為悠久。
三川殿題聯 - 正殿龍柱
至於正殿前左右對稱的一對龍柱石雕,其設立的年代為大正乙丑初秋吉日(西元1925年),特色是一條龍身盤在柱上,龍首均由下向上仰望,且龍臉及已經均朝向濟安宮建物的中軸線,在左龍柱的龍尾並雕有八仙相伴,在右龍柱的龍尾則是雕有觀音及眾多位仙女相繞,據說龍為四靈之首,不僅能在空中飛翔,而且還能在地面行走或水中潛游,無所不能,在古代只有皇帝及寺廟才能採用的裝飾題材。
正殿龍柱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