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世揭秘

 

 

  薯起源於熱帶,早期由中美洲、北美洲後帶回西班牙,由西班牙人傳至馬尼拉,由葡萄牙人傳播於馬來群島。中國乃由商人陳振龍於明萬曆22年(1594),自呂宋攜苗回福建,此後由中國經琉球傳入日本及薩摩等地。

  甘藷為熱帶及亞洲帶地區重要的飼料作物,亦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及工業原料,它生長的範圍很廣,在南北緯40℃及海拔2,000公尺的地區均可生長。估計全世界的生產面積約有1,500萬公頃,年產量達1億3千萬公噸,本省以往最高生產面積為民國43年,曾達到247萬公頃,年產量250萬公噸,其後逐漸減少,至民國79年達最低,約11,729公噸,民國85年隨著甘藷食用、加工用甘藷受消費者喜愛,甘藷種植面積約增至12,010公頃。

中國商人陳振龍自呂宋將番薯苗偷運回福建

中國商人陳振龍自呂宋
將番薯苗偷運回福建

 
 
 

臺灣番薯栽培主要產區在嘉南平原

臺灣番薯栽培主要產區在嘉南平原

  番薯適應氣溫較高的環境,因此熱帶、亞熱帶、溫帶南部廣泛栽培,利用種藷育苗或蔓莖扦插。臺灣番薯栽培面積主要分布於中、南部諸縣,為次於水稻的重要食用作物。本省甘藷的生產時期集中在秋裡作,約佔41%,主要產區在嘉南平原,其次為夏作佔29%、春作佔17%、冬作13%,所生產甘藷現今主要作食用及食品加工用。
 
 
 

  番薯屬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其莖長,匍匐地面,但亦有叢狀及中間型。葉片心臟形,綠色或紫紅色。花為漏斗形,色白至淡紅,根逐漸肥大成塊根
、球形、短紡錘形、長紡錘形等,皮色有白、黃、褐、紅、紫紅及中間色。肉色為白、黃白、黃或橙黃色。

番薯屬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

番薯屬旋花科(Convolvulaceae)植物

 
 

 

  番薯塊根貯存多量澱粉,約占18-25%,且具維他命A及C,為重要食用作物之一,也可供各種食品加工,在工業上還可供製酒精用途。塊根經製簽供做飼料,莖葉蛋白質含量豐富,可直接養豬用。甘藷塊根富含營養成份高,可蒸、煮、烤、炸等做多種樣式的美食,含豐富胡蘿蔔素,熱量又低,如果每天能適量的搭配果食或麵食食用,對營養的均衡有很大的幫助。

 

番薯小百科

中文名稱

番薯(旋花科)

別名

甘藷、紅薯、地瓜、甜薯

英文名稱

Sweet Potato

學名

Ipomoea batatas (L.) Lam.

原產地

南美熱帶

生活習性

蔓性草本

用途

塊根可供食用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的重要特徵

  雙子葉植物,分佈于熱帶至溫帶地區,我國各省區均產。番薯和蕹菜為本科重要經濟植物,有些種類栽培作綠籬或蔭棚。草質或木質藤本,通常有乳汁;葉互生,無托葉,單葉,全緣或分裂;花輻射對稱,兩性;果為蒴果,稀漿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