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有它獨特的文化,因為它匯集了中國各個不同省份的人、語言、風俗、習慣、穿著和飲食,相較於早期台灣的村落或社區,更突顯了它多樣性的風貌。

早期住在眷村的人,大都懷著思鄉的心情,期盼著隨時能夠「反攻大陸」,因此是以過客的心態住在台灣,和外界的互動當然就不

多,「竹籬笆」成為眷村的代名詞,多少也反應出它對外的封閉性。

一甲 子過去了,第二、甚至第三代也相繼出生,眷村當然不可能獨自鎖在自己的框框裡。隨著都市的更新發展、眷村改建、通婚、到外地就業就學…,眷村早已融入當地文化中。 「竹籬笆」已經拆除,獨特的眷村文化也在一點一滴的消失當中,當今的課題,反而是該思考如何保留這一段獨特的歷史記憶了。

值得高興的是,新竹市文化局率先成立了全台第一座眷村博物館 ──新竹眷村博物館;此外,台北市文化局古蹟審查委員會將台北市的第一個眷村──四四南村,其中的四棟眷戶正式列為「歷史建築物」,並於 92年10月25日 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新風貌展現出來。

當一個一個「竹籬笆」被拆掉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只有在眷村博物館內,才能重溫眷村文化了。

 

     

眷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