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蝶抓魚~社子島的小農時光

  

    社子島約在清康熙年間(約300多年前),由臺北湖中漸漸浮出的一塊沙洲島,所以社子島的原始地名大多與河川新生地的形成有關,例如:溪州底、浮洲仔、溪沙尾、浮汕都是如此。地方耆老也習慣使用這些地名來稱呼自己居住的庄頭,也以此做為標示地理位置的記號。

大地名 小地名 所在路段 所在巷弄 地名故事
溪洲底 中窟
(頂竹圍)
延平北路七段 27巷、63巷 日治時期日軍在27巷底挖掘三個窟窿,準備停放水上飛機,一座在27巷25弄6號附近,一座在27巷26號前,一座在7段63巷12弄8號前20公尺處。因為位於中間的窟窿,稱為中窟,並有頂庄頭、頂竹圍之稱。
中圈
(戲臺口)
63巷至107巷 民國48年(1959年)開業的皇宮戲院就位於107巷巷口,以表演傳統戲曲為主要演出內容,有可容納500人的座位,是當時社子地區最具規模的娛樂場所。
店仔口 106巷口 溪洲底繁榮的鬧區,有許多商店。
下竹圍
(港墘仔)
145巷、177巷 107巷至145巷底就是渡船頭,過去是以水運為主的時代,,賣菜船、交通船、養鴉船、載水肥船各式各樣的舢舨船都匯集於此,這裡也是從滬尾通往艋舺航線的中繼站。
塭寮 106巷52弄以北 1.在許英媽廟前是一大片稻田,當時灌溉的水源是來自106巷86弄底的泵浦抽基隆河水來灌溉。
2.即是塭水灌溉。
八卦厝 106巷327弄 位於溪州底北側的基隆河岸,曾出現於1898年《臺灣堡圖》的地圖中。
浮洲 頂浮洲 延平北路八段 2巷200弄 從河裡浮出的沙洲,也就是過去以鹹草圍田造地,加上河道淤積所形成的河川新生地。
下浮洲 2巷153弄
溪沙尾 頂溪沙尾   溪沙尾範圍大致在平落溝(八段2巷)、窟仔頭(八段45號前)、崩坑(鎮安宮前)這三條溪溝的終點匯集處。溪沙尾可分為頂溪沙尾、下溪沙尾兩部分,中間以一條小河作為界線,這條小河水深夠深,當時能讓船隻進出,一直 到了民國52年(1963年)葛樂禮颱風之後,這條小河才淤積填平。
下溪沙尾  
沙埔   依照沙洲形成的先後順序而命名。
崩坑   早期在鎮安宮前有一條內河溝通過。
浮汕 中洲埔 延平北路九段   ㄧ塊從河裡浮起來的沙線,範圍就在威靈廟到島頭公園。

1974年的溪洲底航照影像

1974年的浮洲航照影像

1974年的溪沙尾航照影像

1974年的浮汕航照影像

資料來源:
社子島美學會文史資料、社子文教基會文史資料、富安國小鄉土教學文史資料、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最新消息

  • 我家住在坤天亭後面,但是我還是不知道我家這裡的舊地名是什麼?老師說過,舊地名的來由可能會很多,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地名跟地形或是地名與社會人文之間的關聯。所以我才很想知道,我會再去尋找資訊的。!
環境變遷省思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