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楊逵的作品包括小說、散文、戲劇、翻譯,而以小說成就最高,貫串其間的思想就是「不妥協、不屈服」的抗議精神,並展現對普羅大眾苦難的關懷。楊逵一生以反對專制統治與暴力剝削為職志,小說多流露出關切現實的熱情與堅毅精神,因此被譽為「臺灣的良心」、「壓不扁的玫瑰」。
楊逵一生耕筆不輟,希望能透過文學創作進行社會問題的改造,以下介紹幾項楊逵的代表作:
一、小說
1.〈送報伕〉
故事主要描寫一位台灣的青年楊君,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協助糖業資本家掠奪土地,導致父親在被迫賤價出售賴以維生的農地後抑鬱以終。面臨家破人亡慘劇的楊君隻身前往東京求發展,不料又遭到派報社老闆的欺騙與剝削。目睹東京的送報伕們以團結罷工的行動迫使資本家讓步,為自己爭取到合理的工作待遇之後,楊君毅然帶著鬥爭中學得的經驗踏上返鄉之路。 《送報伕》是作者楊逵依據他在日本留學時的的打工經驗所寫,為楊逵所寫的一篇日文小說,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這是台灣作家首次成功地進軍日本的中央文壇,但該書在臺灣遭禁 。
《送報伕》雖是楊逵第一篇小說,但其中的思想與堅持,卻為他所終身實踐。小說中的壓迫者不分種族國籍,而是階級所衍生的不均,勞動者遭受資本家和統治者情剝削。其所揭露的失業問題、蔗農問題、殖民統治本質、階級剝削、弱勢者團結自救等等,是楊逵作品的重要主題。楊逵點出了命運的無常和弱勢者的卑微無奈,但是在小說結尾處,乘船返鄉的楊君滿滖希望,凝視著台灣的春天,準備刺透那美麗表面底下的惡膿,正是作者投入社會運動的心聲顯影。
2.<春光關不住(壓不扁的玫瑰)>
「……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些芽,還長出一個拇指大的花苞。我覺得這很有意思,便同他協力把那水泥塊推開了。下面出現了一株被壓得扁扁的玫瑰花……它給我一個『春光關不住』的啟示……象徵著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這是楊逵作品〈春光關不住〉的中段,而楊逵一生也成為「在日本軍閥鐵蹄下的台灣人民的心」的象徵。
一九七六年,楊逵七十一歲,國中國文教科書第六冊收錄「壓不扁的玫瑰花」(原名「春光關不住)」。這是自台灣有史以來,台灣文學作品編入官方教育的第一人。
二、散文
<鵝媽媽要出嫁>
公立醫院的院長帶來一筆對主人而言金額巨大的生意,但院長希望得到「鵝媽媽」作為贈禮。只是孩子們捨不得,主人也不忍拆散鵝夫婦,因此沒能如院長所願。未料,院長開始藉故拖延付帳,最後主角終於明白關鍵所在,不得不抓著母鵝送到院長家,這才順利地完成這次交易。這就是「鵝媽媽」的「出嫁」。鵝媽媽的出嫁,即是日治時代臺灣人的畫像。被犧牲的鵝媽媽與人一樣是有情感有生命的,然而牠不會說話,牠是弱者,無力去對抗不公。
日本時代臺灣農民的辛苦和無奈在本書一一展露,文章中除了對農們的生活有深刻的描述外,還提供了歷史文物可供參閱.日據時代的不公,日本人對臺灣農民的剝削,在楊逵的文字中毫無隱瞞,在字裡行間中感情的宣洩,雖然沒有直接點出,但是就因為這樣帶出臺灣人的艱忍及被時代背景無情玩弄的哀情,文中只是一個平凡百姓的故事,但是卻呈現了歷史悲情的遺痕。
三、書信
<綠島時期家書>
這批家書所函括的時間斷限是從1957年到1960年,這批失落多年的家信,連楊逵都已經遺忘而從未家人面前提起。《綠島家書》是在楊逵逝世兩年之後,1987年3月由台中晨星出版社結集出版,而書信的出土可說是具有戲劇性的發展。一日楊翠的好友給了她多本泛黃的筆記本,裡面的密密麻麻文字正是楊逵在囚禁綠島時所寫的家書,因此「綠島家書」得以重見天日了。
關於政治犯在獄中的情景與心境,是獄外的人沒有辦法體會。獄中的環境是如此的擁擠、焦慮、飢餓、淒涼、污穢、複雜、恐懼、惶惑、茫然。由於來往台灣與綠島路途遙遠,因此除了幾次探監之外,楊逵與家人都是透過頻繁的書信維持通聯。《綠島家書》內容有相當清楚的對話、通聯、父對子女的掛念、夫對妻子的疼惜。家書的說話對象不外乎是在台灣島上的的妻子葉陶、長女秀俄、長子資崩、次子建、二女秀絹、幼女碧等。雖然楊逵人身處綠島上,不過心卻是在台灣本島,字裡行間裡充滿著對於家人的關心與叮嚀。
這些家書因為獄中的相關條文的限制,多半所以都未能寄出。由此可看出楊逵仍然不放棄書寫家信,尋找對外通聯網絡,畢竟這是他與家人維持緊密情感連帶關係的重要且唯一一條管道。事實上,《綠島家書》可以視為一個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出席的父親,以書信的方式讓自己父親的身分在場並參與,陪伴子女的生命成長歷程,為他們排難解紛、提供意見、給與生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