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

日據時期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悲苦

日本殖民下的臺灣,透過日本與世界接觸,開始接受以啟蒙和進步為原理,以理性和科學精神為核心內容的現代思想。隨後日本在臺灣實施的帝國式資本主義雖然讓臺灣人民體驗到現代經驗,但隨著日本殖民體制的完善,對臺灣的經濟不公平也加深了,造成分配經濟利益上嚴重的不均衡。

楊逵因出身下層階級,成長歷程受日本殖民影響極深,自幼時的噍吧哖事件至赴日求學,並展開一連串農民運動的過程,皆是影響楊逵形成反抗文風及對日觀點的因素。幼、少年時的成長背景及日本殖民的高壓措施,使楊逵具備了人道主義思想,擁有抵抗強者的悲天憫人之胸懷,並培養其強韌的民族思想。而參與農民運動更為他獨特的文學內涵累積了豐富的生活經驗,使其以創作一途,實踐並開展人生的另一層面。堅持社會主義、反封建、反殖民的楊逵於焉誕生。

楊逵的抗日意識乃是基於弱小的殖民地人民反抗日本帝國壓迫的動力,而當年這一種反抗的資源主要是反抗帝國主義的左翼思想與第三世界意識。這個反抗所反對的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而已,更是其所從出的歐美現代帝國對全世界弱小民族所進行的領土侵略、經濟剝削與文化摧殘,這是反對帝國主義壓迫、追求國家自主發展與互相平等對待的第三世界意識。

楊逵描繪殆盡了被壓迫民族的憤怒。從小說中可以清楚的明瞭這並非是國籍的問題,在楊逵所著《送報伕》一書中,主角楊君也明白這是階級的問題。從楊逵的幾篇作品中也不難發現其中呈現出了楊逵在社會運動之外,對於「文學」創作的新思考,尤其是關注無產階級遭受壓迫的處境以及喚醒受壓迫者的階級意識。

光復後

以十二年監禁為代價的「和平宣言」

臺灣光復後,由於二二八事變的爆發,臺灣人和國民黨政府、外省人士間產生緊張衝突。1948年4月6日,楊逵執筆寫作〈和平宣言〉,要求釋放二二八事件中被捕的臺灣人,並提出國共內戰應該和平解決的訴求,觸逆了國民黨政府的政治主張,因此被捕,判刑十二年,遣送綠島服刑。

楊逵「和平宣言」最突出的思想,是在二二八屠殺之後,一仍呼籲「以台灣文化界的理性的結合、人民的愛國熱情」,「泯滅省內省外無謂的隔閡」,要求「省內省外文化界的開誠合作」,情辭懇切,令人動容。

一九四七年的二月事變,在省內人士和省外人士之間形成一定的隔閡。有人將這種不幸的隔閡無限上綱,描寫成所謂不同民族間的矛盾,但也有人,像楊逵,就善於從中國的全局、全形勢,去理解矛盾的社會的、政治的本質,視為「無謂的隔閡」,而呼喚省內省外人民「開誠的合作」與團結。〈和平宣言〉是身在動盪局勢中的楊逵,對民族和平與民族團結深情、睿智的呼喚。

楊逵一生努力將文學與社會運動結合的實踐家。他痛惡強權統治,自稱為「人道的社會主義者」,終其一生不斷在於不平等的政權對抗,日據時期共坐十次的牢,後也因政治因素作了十多年的牢,然而,楊逵始終堅持理念,如一朵壓不扁的玫瑰,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