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

民族意識萌芽

楊逵從小身體就不是很好,大病小病不斷,直到九歲才進去新化的公學校讀書,因為身體瘦弱,所以同學們都嘲笑他是「鴉片仙」,而身體瘦弱多少影響其溫和與反暴力之思想。 而在他就讀公學校的期間,臺灣發生了西來庵抗日事件, 此役臺灣人死傷有余清芳、江定等萬餘人,是臺灣漢人最大規模之武裝抗日運動,楊逵在家中親眼目睹了日軍為鎮壓革命運動的炮車,從家門前經過經過,又聽說日軍各種恐怖的統治政策,此時,他幼小的心靈便感受到殖民統治者的強悍及強權的作風,此事對楊逵後來一生之思想事業均有深遠影響。


待楊逵年歲漸長時,讀了一本由日人所篇寫的《臺灣匪志》,看到日人醜化臺灣歷史的做法,使楊逵內心受到極大的衝擊。他曾説:「我決心走上文學道路,就是想以小說的形式來糾正被編造的歷史,歷來的抗日事件自然對於我的文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至於描寫台灣人民的辛酸血淚生活,而對殖民殘酷統治形態抗議,自然就成為我所最關心的主題了。」


出走日本,曾被捕入獄

1924年,受到東京台灣學生會組織文化演講團的影響,楊逵為擴展其思想領域,及抗拒童養媳之婚姻,自主退學,帶著身上僅有的六十塊錢,渡洋去日本求學。留日期間,他進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就讀,由於家境貧困,楊逵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在這段期間,楊逵做過許多工作,而這些實際的工作經歷正是他小説創作的來源,他的首部小説"送報夫"便紀錄了楊逵在日本留學的辛酸血淚史,這段時期,對楊逵最大的影響便是接受到左翼思潮。第一篇小説"送報夫"獲得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是臺灣作家進入日本中央文壇的第一人。


「這是我參加和平運動的第一次」<<楊逵>>

在這個階段,楊逵參加了當時東京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加入「打倒田中反動內閣」示威,邁出他參與社會運動的第一步;其後又參加聲援朝鮮人反日本侵略的演講會,遭拘留三天,是他平生首次坐牢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