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人文 鄉土文化 宗教信仰 區段徵收 軟橋回憶 媒體新聞資料 回計畫簡報
網站導覽
  歷史人文
 
地名由來
軟橋範圍
漢蕃界碑
經濟發展
交通運輸
百年防洪
自然生態
陽明山管理局
  鄉土文化
 
統一祭祀
探索軟橋
圖畫農村
文化保存
 
宗教信仰
 
福裕宮起源
民俗活動表
寺廟建築
媽祖祭典
 
區段徵收
 
軟橋回憶
 
媒體新聞資料
 
回計畫簡報

活力小獅團隊
     
    
                     

 每個人都有宗教自由但是農業社會時期,許多人都是拜天公、拜媽祖、拜土地宮,可能與農業社會大家都靠天吃飯有關,這一篇簡單介紹迎媽祖與歷史人文交通便利的關連性。臺北盆地最早的聚落 - 唭哩岸 (慈生宮為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北投區的慈生宮福裕宮福星宮每年也會迎請關渡媽祖繞境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福裕宮起源     民俗活動表     寺廟建築     媽祖祭典


「慈生宮」(舊名:五谷先帝廟)  參考資料-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

  唭哩岸史前時期即有人類生活於此,是臺北盆地最早的聚落之一唭哩岸背山面水,擁有豐沛的水源,為先民提供良好生活條件,於是就地開荒墾殖,興修水圳,水田化後大幅提高農作收成,人口收容量增,逐漸形成「唭哩岸庄」。

唭哩岸庄民,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相傳於1669年(明永曆23年),在現今吉利公園內,由漳州、同安人醵資,傳說於167011月肇建「慈生宮」(舊名:五谷先帝廟),並於翌年2月竣工,是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之一。

慈生宮

「關渡宮」(又名:干豆廟)     參考資料-渡媽祖信仰及其年例變遷研究書籍

臺北盆地的拓墾階段,都是藉由淡水河系的水運而到達開墾的地方,而水路匯集的地方就是渡門關渡源自平埔族人的音譯關渡宮初名靈山宮或靈山廟建於康熙51年(西元1712年)《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雖然關渡宮在各時代有著不同的稱呼,但至今老一輩人士仍習慣簡稱它為關渡廟(干豆廟)

關渡宮的歷史年代久遠,歷經過許多次的修建甚至是搬遷,清同治年間陳培桂所寫《淡水廳志》卷六志五典禮志中記載到:
天后宮......,
一在關渡門,原建山頂康熙五十八年移建山麓,乾隆四十七年重修,道光三年重修(西元1823年因為受到暴風雨的侵襲而重建。)
明治29年(西元1896年)因為日本人平定抗日事件
,認為關渡宮廟中藏有抗日份子,因此憤而火燒古廟。隔年明治30年(西元1897年)由林大春翁源隆擔任勸募緣首,並由當地的興遠堂黃家獻廟地於今址重建。

關渡宮廟內除了主伺天上聖母、虎爺、地藏王菩薩等神祇,並有功德堂奉祀歷代住持祖師及對該廟有功之人士

軟橋福裕宮陣頭前往關渡宮迎請二媽媽祖               圖為建民里里長提供

「軟橋福裕宮」(福德正神)   參考資料-中正高中戀戀軟橋採訪賴木郎先生

軟橋地區的信仰中心為福德正神,當地居民以務農為主,神像金身為賴家祖先由福建攜至此地,居民感覺福德正神靈驗庇佑鄉親,光緒10年(西元1884年)以三塊石板搭建簡陋廟宇供人祭拜,大正七年(西元1918年)改建為小巧廟宇,庄民輪流每天早晚向土地公上香。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重建成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規劃

福裕宮廟內除了主伺福德正神、神農大帝、天上聖母、虎爺等神祇,福裕宮委員會目前全力協助處理福裕宮遷移事務

隨著士林北投科學園區的開發居民陳情福裕宮建於前清光緒,已逾百年,為建民里里民信仰中心及精神寄託之所在。政府處理辦法採請先建後拆(於專案住宅區磺溪處建屋)

   大正七年(西元1918年)改建為小巧廟宇                   民國七十二年(西元1983年)重建福裕宮 照片:賴木郎提供

  鄰近軟橋的廟

軟橋居民參與福裕宮上樑典禮                 軟橋附近的屈原宮三王廟及 鄰近的土地宮廟照片 

  
   
2013臺北市立蘭雅國小 活力小獅團隊製作
建議最佳瀏覽器 goohle 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