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人文 鄉土文化 宗教信仰 區段徵收 軟橋回憶 媒體新聞資料 回計畫簡報
網站導覽
  歷史人文
 
地名由來
軟橋範圍
漢蕃界碑
經濟發展
交通運輸
百年防洪
自然生態
陽明山管理局
  鄉土文化
 
統一祭祀
探索軟橋
圖畫農村
文化保存
 
宗教信仰
 
福裕宮起源
民俗活動表
寺廟建築
媽祖祭典
 
區段徵收
 
軟橋回憶
 
媒體新聞資料
 
回計畫簡報

活力小獅團隊
     
     軟橋由來
                    參考資料 -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臺北市立圖書館視障電子圖書館
石牌漢番界碑故事得從唭哩岸的地名說起,唭哩岸(KI-LI-GAN)即凱達格蘭平埔族KI-IRIGAN的譯音,為「海灣」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三百多年前,這裡是舊淡水河自北突出的彎曲地帶,形似海灣,因此被當地最早的住民──平埔族,稱為唭哩岸,同時也由於此地避風、防水、河川溝渠交織,可耕種的平地多,是當時平埔族耕種之地。約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福建漳州的魏、賴、謝三姓渡海來到了現在的石牌地區開墾,不過當時石牌為平埔族的土地,突然湧入了外來移民,又多是年輕力壯的「羅漢腳」,漢人與原住民為了土地的界線時起爭端。

那時候漢人和原住民土地的劃分以石頭為界,但是漢人經常趁著晚上搬動劃界的石頭,擴大土地面積。但後來漢人侵佔原住民土地的糾紛越演越烈,於是在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淡水廳同知曾曰瑛就在當時的唭哩岸、三角埔及磺溪刻石立碑,杜絕土地紛爭,碑文上記載「奉憲分府曾杜斷東南勢園田歸番管業界」,當時鄉民就稱此地為石碑,久了轉音成為現在所稱呼的石牌。  而當時立下的石碑數目不詳,現在僅存兩座,一座安置在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一座在民國八十八年時移至現在台北淡水線捷運石牌站出口處,讓往來的民眾,也能了解石牌最初的發展。

現在位於石牌捷運站下的漢蕃界碑


漢蕃界碑屬於臺北市一般古物
資產資料


級別 一般古物
分類 圖書文獻-文獻
評定基準
具有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
具有史事淵源
具有珍貴及稀有性者
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公告日期
2008/03/03 公告文號 府文化四字第09730534700號
指定或登錄理由 1.該石碑立於乾隆10-13(1745〜1748)年,距今已二百餘年。
2.該石碑為淡水同知曾日瑛為確定漢人與原住民墾耕界限,立石於二者交界處,以絕爭地,見證了臺北盆地之開發史。
3.依「臺北廳誌」漢番界碑目前僅存二塊,一在磺溪莊,另一在石牌莊,前者即位於今捷運石牌站前之石碑。
4.北投「石牌」地名,亦以此石碑而得。
5.符合「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5款、第6款規定。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65條、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及第5條
主旨 公告「淡北育嬰堂碑」、「石牌漢番界碑」登錄為一般古物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
所在地理區域
臺北市 北投區 古物所在地 臺北市 北投區 捷運石牌站前
代表圖像  
所有人/管理人
類別 管理人 所有權 公有
姓名/名稱 臺北大眾捷運股份有限公司 聯絡人 林崇一
Email 行動電話
聯絡電話(公) 02-2181-2345 聯絡電話(宅)
聯絡地址 臺北市 中山區 中山北路2段48巷7號
保管機關
名稱 其他
地址 臺北市 中山區 中山北路2段48巷7號
               
  
   
2013臺北市立蘭雅國小 活力小獅團隊製作
建議最佳瀏覽器 goohle 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