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人文 鄉土文化 宗教信仰 區段徵收 軟橋回憶 媒體新聞資料 回計畫簡報
網站導覽
  歷史人文
 
地名由來
軟橋範圍
漢蕃界碑
經濟發展
交通運輸
百年防洪
自然生態
陽明山管理局
  鄉土文化
 
統一祭祀
探索軟橋
圖畫農村
文化保存
 
宗教信仰
 
福裕宮起源
民俗活動表
寺廟建築
媽祖祭典
 
區段徵收
 
軟橋回憶
 
媒體新聞資料
 
回計畫簡報

活力小獅團隊
     
     軟橋由來 臺北交通發展 水運鐵路 公路    
                                   

清代北投陸上交通不方便大部份是靠水運  參考資料-唭哩岸與慈生宮歷史變遷之研究 

早期平埔族人已利用獨木舟往返於淡水河及其支流,至康熙末年已有大商船、小商船載運貨物於其間,可見清代水運暢通,清末淡水河內各小港已淤塞無法渡船,水運也隨之衰退。臺北盆地的交通由陸路取代水陸,隨著公路鐵路的開通延伸修築至何處,就會帶動當地的繁榮,我們將交通分為水陸及公路及鐵路的開通對於早期及現代位在來往北投士林的軟橋石牌橋研究

明鄭以前,台北盆地鮮少有漢人居住,直到明朝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年),盤據台灣北部的荷蘭人經鄭經派兵驅逐,鄭氏為防清兵進攻,曾派遣將兵進駐雞籠(基隆)、滬尾(淡水),並且開闢了關渡到唭哩岸的通路,在唭哩岸大肆屯墾,從此淡水河兩岸平野便時常出現漢人蹤跡,唭哩岸於是成為漢人在台北盆地最早開發地區,《淡水廳志》記載,「淡水之開墾,唭哩岸始。」

臺灣鐵路管理局的淡水線車站

一九○○年, 日本人為了方便貨物的運輸, 開始架設台北跟淡水之間的鐵路, 這條鐵路長二十三點六公里的北淡水線, 在公路運輸尚未發達的年代, 鐵路成為往來台北和淡水之間, 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短短的幾列車箱,往往擠的是水瀉不通。(捷運淡水線前身亦曾於此設有同名車站。)
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六日, 最後一班列車開出之後, 淡水火車的點點滴滴, 被迫劃上休止符。
(明治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五日開業(1901)(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十五日停駛(1988)總共行駛了88年

沿途車站

台北車站、雙連車站、圓山車站、士林車站、石牌車站、王家廟車站、北投車站、忠義車站、關渡車站、竹圍車站、淡水車站。軟橋
的位置剛好位於士林車站與石牌車站之間

最後一般北淡火車 臺北早期公車

軟橋改名石牌橋                  資料參考-滬尾文史工作室
石牌國小北投交通今昔

日據時代,由於淡水河床積成沙洲,河運功能減弱。淡水河流域逐漸被陸路取代,包括公路和鐵路。西元1896(明治29年)九月,鼠疫流行,淡水港船隻施行檢疫。置滬尾警察署及各地派出所。輿修由台北經北投至淡水道路,稱為北淡公路。北淡公路經過的軟橋也改名為石牌橋(北接北投區文林北路,南接士林區文林路/雙向橋/雙向三車道、中央分隔島、人行道)

北淡公路乙線                                         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全長25.7公里,為台2線舊主線(台北市民權重慶路口--淡水林子)。南起台北市大同區台1甲線(民權西路台北橋路口),沿重慶北路北上,經國道一號台北交流道至士林,後轉百齡橋、承德路經北投、關渡進入新北市淡水區,由關渡大橋起與台2線共線至竿蓁林分離後進入淡水市區,再經淡水漁人碼頭、沙崙等地,終點為林子台2線淡水外環道路口,路線名為北淡公路,為台北市士林、北投區與新北市淡水地區之重要交通動脈。

交通快速發展-主要幹道的拓建                       資料參考-悅讀台北474期交通篇

照片來源:臺北文獻會、悅讀台北主題網、陳志通攝大臺北風景臺北交通發展

心得:我們探索軟橋後了解早期臺北盆地的交通狀況淡水河利用的內河航運由淡水河口最遠可以到達石牌榮民總醫院一帶(軟橋當時屬於石牌庄地區)。淡水河是臺灣北部最大的水系,經北投區由淡水入海,是臺北盆地早期的交通主脈。北投區的關渡,因位處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口,河面廣闊,不但風景幽美,更是北投地區對外聯繫的交通樞紐。早期移墾的先民,正是由淡水河口溯流而上,來到北投。
  相傳,早期船隻沿著石牌慈生宮附近的八仙圳,可一直航行到現在的榮民總醫院一帶,現在河道泥沙淤積太嚴重已經荒廢了。清朝光緒年間興建的臺北府城所採用的建築石材大多採用唭里岸石,就是利用淡水河航運,運到台北。交通便利影響了唭哩岸石的運送所以我們看到軟橋的古厝建築房屋基底也是採用唭哩岸石。這就是說明當時那麼重的石頭怎麼可以運送的很遠的方法。
  
   
2013臺北市立蘭雅國小 活力小獅團隊製作
建議最佳瀏覽器 goohle 1024*768